一、研制背景
(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迫切要求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回答好“四个之问”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必要路径。
学术评价是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不仅需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样需要学术评价体系。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打破西方主导的学科、学术等评价体系和话语体系垄断,推出中国特色的学科和学术评价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术评价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保障引领。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建构。衡量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成效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中国自主的学术评价体系,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也需要运用超常规的学术评价体系来引导释放跨学科的学术创新力。
学术评价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必须着重鼓励和支持大量立足中国大地或“两个结合”的本土研究,这就需要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进而构建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以评促建”,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构建中国自主的学术评价体系,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智库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并提高其社会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各级各类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宏伟事业的深入发展,学术期刊在传播学术成果、引领学科发展、培养学术人才、弘扬学风规范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尽管存在“以刊评文”等对期刊评价结果的不当使用现象,但不可否认期刊评价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为办刊机构提供必要的评判标准和方向指引,助力办刊机构提升期刊质量和水平;为作者选刊投稿提供便捷的信息指南;为读者订购和阅读提供有效的选择依据;为科研管理、考核、奖励等提供合理的衡量尺度;为政府部门期刊管理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等等。对学术期刊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促使学术期刊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然而,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仍主要以引文计量评价为主,评价维度与方式较为单一,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的评价中,学术价值的主观定性评价显示度依然不足。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印发了一系列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改进学术期刊评价方法指明了方向。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学术期刊相关评价体系”对于优化期刊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了“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坚持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完善同行评价、定性评价”等重要原则。以成果内容质量评价为基础、充分发挥同行评议作用、切实关注学术价值的期刊评价成果,仍是当前期刊界、学术界和管理界的迫切需求。
(三)复印报刊资料的价值体现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刊是从中国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搜集、精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和相关信息,由学科专家和学术编辑共同遴选,并按学科门类进行转载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体系化的精品刊群。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品牌,复印报刊资料在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进程中作出了特殊贡献。“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的特性使其从诞生伊始就具备了“评”的功能,时至今日,选文评文体系已渐趋成熟。2010年,经过广泛调研和经验总结,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研制出“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四项主要指标,以及课题立项、发表载体两项辅助指标,该指标体系已成为复印报刊资料选文评文的重要标准。经过60余年的发展,复印报刊资料逐步在学科覆盖、专业团队、流程规范、学术精选等方面形成了自身优势与实力,学术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扩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普遍认为,复印报刊资料可以作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成果特征,需要同行评议的实质介入。复印报刊资料这项由学科专家和学术编辑共同遴选学术文献的工作,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同行专家评议价值。客观上,复印报刊资料依据统一的体系标准,通过分类评估、同类比较,直接对单篇论文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持续性同行专家评选的模式,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视角。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及与之相匹配的学术评价体系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合力、上下配合。复印报刊资料始终秉持“以学术成果为指向,以同行评议为主导,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以价值判断为引领,以数据分析为支撑”的理念,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领域独树一帜,也契合了当前学术评价“破五唯”的改革要求,在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进程中理应彰显更大价值。因此,持续探索“基于成果的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并重,加强同行评议主体地位”的复印报刊资料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模式,在现阶段仍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2年起,我们基于复印报刊资料选文、评文数据,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教学科研机构和作者的学术论文研究和发表态势进行系统研究,持续研制并发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机构、作者”系列的评价成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其中,“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是复印报刊资料三大“重要转载来源系列评价成果”中最早推出的,首次推出2012年版时就因独特的评价视角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之后,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模型进行了迭代优化,陆续推出了2014年版、2017年版和2020年版,本次2023年版为第五版。
二、研制方法
我们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定义为:一定周期内,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被学术界、期刊界同行评议为学术质量较好、影响力较大的期刊。研制过程中采用了转载分析法和同行评议定性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转载分析法
转载分析法是通过一次文献被知名学术期刊、文摘等全文转载、摘要、索引的数量和比例等数据,分析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定量研究方法,是基于同行专家对论文的再次定性评价结果开展的量化分析。根据本次研究需要,我们选择以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转载率、篇均得分作为关键指标,将其加权求和形成期刊转载综合指数。
转载量:指某期刊2020—2022年度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刊全文转载的论文篇数。这个绝对量指标反映了期刊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优质论文的数量,可大体反映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转载率:指某期刊2020—2022年度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刊全文转载的篇数除以同期该刊的总发文数。这个相对量指标反映了期刊优质学术论文的占比情况,即期刊优质论文的投入—产出绩效。
篇均得分:指某期刊2020—2022年度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刊全文转载论文中平均每篇论文的同行评议得分。虽然每篇被转载论文学术质量都较高,但相互之间也存在差别,因此这一指标反映了期刊被转载学术论文的平均水平。
2020—2022年期刊转载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期刊转载综合指数=0.3×三年转载量之和的归一值+0.4×三年转载率的归一值+0.3×三年篇均得分的归一值
(二)同行评议法
转载分析法主要以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因转载涉及的学科覆盖、期刊布局、选文趋向等方面的局限,并不能全面反映期刊实际情况,因此为避免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有必要结合同行主观评议进行补充和修正。
因此,在通过转载数据进行筛选后,我们把备选期刊按照主办单位和学科分类,提供给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定性评估,作为修正初选结果的依据。在遴选同行专家时,我们从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论文的作者中,广泛征集其对初步评选结果的意见。同时,每类评审表还邀请学科领域权威专家进行评价,综合性期刊提供给期刊主编、评价专家、科研管理部门人员等进行评估;每类学科专业期刊则提供给学科专家及学科资深编辑进行评估。遴选专家时,考虑专家所在机构和地区的分布广度,避免专家集中于一处。
同行评议专家参照如下4方面标准,对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声誉做出综合判断:
1.学术性:期刊内容的学术含量。包括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比例,期刊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程度等),以及期刊内容对于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对学术发展的贡献程度。
2.公信度:期刊学术水平及其在国内外同行中的认同度。包括期刊在学术界和读者中的口碑、评价,期刊在各类评奖、评选活动中的表现,期刊被各级各类科研管理和出版管理部门的认可程度。
3.学术规范:学风及管理规范。包括期刊在编辑、出版发行、同行评议等方面的业务流程和制度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等。学术不端行为经核实后,将取消入选资格。
4.编校质量:主要包括编辑业务水平、栏目策划质量、编校差错率、印刷质量等。
三、研制过程
(一)筛选数据样本
2020—2022年复印报刊资料97种学术专题刊的论文转载数据,是此次遴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的基础数据,重复转载的论文仅计入1篇,且仅统计得分最高的1篇。我们从中选取2020—2022年每年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论文均不少于1篇的期刊(含集刊,下同),作为下一步转载分析的样本。2020年未创刊的期刊、报纸和内刊不计入。
(二)确定备选期刊
将备选期刊的数量控制在统计周期内复印报刊资料来源期刊总量(3466种)的25%(±0.5%内的突变点),因此备选期刊的数量在849—884种之间。根据这一计算方式,备选期刊的数量将随复印报刊资料来源期刊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可更真实地反映期刊发展的变化趋势。
再计算期刊的转载综合指数,按转载综合指数排名截取前25%附近的突变点,最终确定866种(占来源期刊总量的24.99%)期刊进入备选期刊名录。与此同时,借鉴其他评价数据,将位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大核心期刊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两个及以上、但不在上述备选范围的期刊(去除2020—2022年转载量低于3篇的期刊),也列入备选期刊名录,最终确定备选期刊为925种。
(三)备选期刊分类
为方便进行同类比较和同行评议,我们将925种备选期刊按照学科属性与主办单位性质分为1张综合性期刊评审表和21张学科期刊评审表,分类依据如下:
1.若某一期刊在某学科每年的转载量均不少于3篇,或某学科转载量占转载总量的30%及以上,则进入该学科备选期刊评审表。
2.若某一期刊进入学科期刊评审表超过3个,或者未进入任一个学科期刊评审表,则该期刊进入综合性期刊评审表进行评选。
3.综合性期刊评审表分为高等院校主办学报、社科院(联)综合性期刊、党政干部院校主办学报/综合性期刊、其他单位主办期刊四类,按转载指数分类排序,统一评审。
(四)同行定性评审
我们将备选期刊划分成22张分类表,分别提供给同行专家进行定性评审。每位同行专家从每张表中的期刊名单中选出一定比例的“不建议入选”期刊,并提出增补建议。
1.“精评”:综合性期刊评审表邀请35位权威专家,每张学科期刊评审表邀请学科领域4—7位权威专家,填写《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问卷调查》,对备选期刊进行评价。
2.“海评”:凡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过的作者均可参与网络评审。其中,综合性期刊评审表所有评委均可评审,学科期刊评审表每位评委最多可选择3个学科进行评审。共有2738名复印报刊资料作者参评,因篇幅限制,本成果未列出“海评”作者名单。
(五)数据汇总处理
汇总同行专家意见后,对问卷数据进行规范、计算与处理:
1.统计各评审表中备选期刊的选票情况,并对特邀评审专家与复印报刊资料作者的评价数据进行归一处理,计算备选期刊分数。归一值和期刊总分计算公式如下:
同行评议归一值=选票数量/同类票数最大值
期刊总分=0.7×期刊转载综合指数+0.2ד精评”专家评分的归一值+0.1ד海评”作者评分的归一值
2.综合性期刊评审表中,删除总分排在后40%的期刊。此表中入选的高等院校主办学报、社科院(联)主办综合性期刊、党政干部院校主办学报/综合性期刊分别进入各系统名录,其他单位主办的综合性期刊仅在入选期刊总名录中体现,不再单设名录。
3.学科期刊评审表,删除总分排名后20%的期刊。
4.备选期刊中进入一个学科备选评审表但未入选,若转载论文至少有30%以上在非评选学科,且在评审学科有半数以上的专家同意其入选,且转载综合指数排名高于以上第2条所确定入选综合期刊的最低名次,则该刊拟入选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总名录,但不入选任何分表。
5.至少2名特邀专家或者3名转载作者提名增补的期刊,若符合备选期刊的基本要求,且2020—2022年转载量不少于6篇,则增补该刊进入拟入选名单。增补期刊的转载数据将会与拟入选其他期刊进行比对,经过专家研讨确定最终拟入选名单。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3年版)》拟入选名单将予以公示,并基于上述规则处理公示期间收到的读者意见,最终确定正式入选名单。
四、评选结果分析
(一)评选结果的构成
为了充分展现出每一种入选期刊的总体水平以及特色优势,本报告将评选结果分为四部分(见图1),一是全部入选的749种期刊的总名录,二是按21个学科划分的期刊名录,三是按主办单位类型划分的高等院校主办学报、社科院(联)主办综合性期刊、党政干部院校主办学报/综合性期刊3张综合性期刊名录(以下简称“三大系统”),四是便于查询的索引。各部分均按照期刊名称音序排列。分学科期刊名录和三大系统期刊名录共包含741种期刊,且两部分名录之间互有交叉重叠,另外有8种期刊既未进入“三大系统”,也未进入任一学科期刊名录,但符合增补条件,因此仅出现在总名录中。
图1 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成果结构图
(二)总体评选情况分析
复印报刊资料2020—2022年转载期刊共计1750种,根据期刊转载数据和同行定性评审的结果,最终遴选出749种期刊作为2023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占总转载期刊的42.80%。入选期刊三年被转载论文总量为28289篇,占复印报刊资料三年转载总量33224篇的85.15%。全部入选期刊平均转载量为37.77篇。
在各类型入选综合性期刊中,社科院(联)主办综合性期刊入选45种,入选占比最高,为50.00%;其次为党政干部院校主办学报/综合性期刊,入选21种,占比为32.31%;高等院校主办学报入选数量最多,为116种,但入选期刊占被转载期刊总量的比例低于党政干部院校主办学报/综合性期刊和社科院(联)主办综合性期刊,为29.29%,各类综合性期刊入选比例见表1。
表1 综合性期刊数量统计
从各类型综合性期刊平均转载量来看,入选期刊中,社科院(联)主办综合性期刊平均转载量为81.44篇,在“三大系统”入选综合性期刊中平均转载水平最高;高等院校主办学报与党政干部院校主办学报/综合性期刊平均转载量分别为39.56篇和37.62篇,平均转载水平不相上下(见图2)。
图2 综合性期刊入选数量和平均转载量分布图
从各学科入选期刊数量来看,应用经济学入选数量最多,为127种;政治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教育学次之,均在60种以上;民族学、体育学、地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和心理学入选期刊数量最少,均在15种以下,分别为14种、12种、11种、10种和8种。从各学科入选期刊占比来看,信息资源管理入选期刊占被转载期刊总量的比例最高,为42.00%;体育学次之,占比为36.36%;公共管理入选期刊占比最低,仅为6.19%(见表2)。
表2 各学科入选期刊数量及占比情况
从各学科平均转载量来看,教育学的平均转载量最高,为41.82篇;法学和心理学的平均转载量次之,分别为40.82篇和32.50篇;公共管理的平均转载量最低,为14.08篇。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学虽然平均转载量排在第三位,明显高于所有学科入选期刊的平均转载量24.75篇,但入选期刊数量最少,仅为8种(见图3)。
图3 各学科入选期刊数量和平均转载量分布图
相较于前三版(2014、2017、2020年版),本版新入选期刊中,应用经济学的新入选期刊数量最多,共有25种;其次是中国语言文学,新入选12种期刊;政治学和法学2个学科新入选期刊均达到10种以上;体育学无新入选期刊。从新入选期刊占比的学科分布来看,公共管理新入选期刊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9.17%;地理学次之,新入选期刊占比为27.27%;教育学、信息资源管理和体育学新入选期刊占比最低,均低于5.00%,体现出这些学科的入选期刊阵营较为稳定(见图4)。
图4 各分表新入选期刊数量及占比分布图
从期刊主办单位类型来看,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入选数量最多,达到379种;社科院(联)和学会、协会、研究会次之,分别入选145种和121种;独立科研院所/中心、出版机构、党政干部院校主办的期刊,在入选期刊中也占有一定比重,依次入选93种、65种和29种;企业、文化馆所等其他类型机构主办期刊共入选28种;党政机关主办的期刊入选数量最少,仅为9种(见图5)。
图5 入选期刊主办单位类型分布图
从地区分布来看,入选期刊共覆盖我国大陆28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北京地区的入选期刊数量最多,共310种;上海、江苏、湖北次之,均在35种以上;贵州、新疆、内蒙古和宁夏入选期刊数量最少,分别有4种、2种、1种和1种;青海、西藏、海南等地区则无期刊入选。从入选期刊平均转载量的地区分布来看,入选期刊涉及的28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吉林的平均转载量最高,为44.00篇;其次为北京,平均转载量为42.41篇;平均转载量最低的是广西,为21.44篇(见图6)。
图6 各地区入选期刊数量和平均转载量分布图
将本次入选期刊总名录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目录(2021—202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进行对比,与此“三大核心期刊体系”重叠期刊数量分别为582种、507种、536种,占入选期刊总量的比重依次为77.70%、67.69%、71.56%,既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此版入选名录中有19种集刊入选,与南京大学CSSCI收录集刊(2017—2018)目录相比,有13种重叠,占入选集刊总量的68.42%;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核心集刊名单相比,有10种重叠,占入选集刊总量的52.63%。
(三)评选结果的对比分析
2020—2022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期刊总量略有下降。随着发表论文篇幅逐年加大,而复印报刊资料版面扩展有限,2020—2022年涉及的被转载期刊总量也随之下降。从表3可以看出,2023年版被转载期刊总量比2020年版减少20种,比2017年版减少202种,比2014年版减少102种。从入选期刊数量来看,2023年版入选期刊数量比2020年版增加8种,比2017年版增加4种,比2014年版增加2种。从入选期刊占比来看,2023年版入选期刊占被转载期刊总量的比例为42.80%,与前三版相比有所上升。总体上看,入选期刊的相对转载水平较为稳定,2023年版年平均转载量相较前三版略有减少。
表3 四版入选期刊数量统计
入选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2023年版四个版本的期刊总量共有997种。从表4可以看出,在四个版本入选期刊中,有542种期刊同时入选四个版本,占总量的54.36%;有116种期刊仅入选三个版本,占总量的11.63%;有127种期刊仅入选两个版本,占总量的12.74%;有212种期刊仅入选其中一个版本,占总量的21.26%。可见四个版本入选期刊重合度较高,期刊发展趋势和分布格局基本稳定。
表4 四版入选期刊重合数量及占比情况
2023年版共入选的749种期刊中,总计有685种入选过前三版的任意一版,占2023年版入选期刊的91.46%。总计有542种同时入选过前三版,占2023年版入选期刊的72.36%;与前三版中任意两版重叠的期刊有77种,占比10.28%;仅与2020年版重叠的期刊有50种,占比6.68%;仅与2017年版重叠的期刊有9种,占比1.20%;仅与2014年版重叠的期刊有7种,占比0.93%;而未曾入选过前三版的新增期刊共计64种,占比8.54%(见图7)。
图7 2023年版入选期刊与前三版重叠的情况
从四版入选期刊各学科分表来看,法学、民族学、外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4个分表入选期刊数量持续上升;农林经济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高等院校主办学报3个分表入选期刊数量持续下降;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和社科院(联)主办综合性期刊4个分表入选期刊数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态势;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体育学、艺术学、工商管理和党政干部院校主办学报/综合性期刊7个分表入选期刊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见图8)。
图8 各分表入选期刊数量变化图
五、结语
在历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的研制过程中,期刊界、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等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我们在这一版的研制中进行了认真研讨、斟酌和吸收,在研制方案和细节上加以改进。例如,在同行评审阶段,我们将评审时间延长,此版参评人数在历版中为最多,评价数据样本量增加,使得主观偏差更小,评价结果更为科学、更具代表性。虽然复印报刊资料已积累了数十年的选文经验并在不断优化,但选文过程毕竟是一种建立在同行评议基础上的主观价值判断行为,难免见仁见智,而且复印报刊资料也存在期刊布局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在研制时运用的指标比较单一,仅从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角度进行研究,未包含外文发表、国外发表等数据。凡此种种,此版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还不能够全面反映当前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状况,也不足以准确地对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仅仅是对2020—2022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来源期刊的统计分析,只能大致反映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特征和趋势。
感谢众多同行专家学者对本项研究的参与和指导!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这项课题,使这项研究成果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管理与评价、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规范与激励等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参考,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