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排名列表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

2021年版)

研制报告

科研机构是学术界的组织体系、传承体系与管理体系,各种评价活动、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对学术界的认知,通常均是以科研机构作为基本单位,对科研机构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价,有利于帮助科研机构认识自身的优劣势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增进同类机构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并通过良性竞争实现共同提升;也可以为管理部门规划、激励各类机构的发展提供较为详细的数据和工具;还可以为期刊了解作者群、院校选择和报考、各类就业决策、相关研究活动和商业活动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2015年和2018年,我们分别推出了“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15年版)”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18年版)”,并持续展开针对科研机构的评价研究,2021年是第三次研制。此项成果从复印报刊资料论文同行评议的转载角度,对我国科研机构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状况进行梳理。

一、研制背景

 

(一)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和特色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刊是从中国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搜集、精选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和相关信息,由学科专家和学术编辑共同遴选,并按学科门类进行转载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体系化的精品刊群。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品牌,复印报刊资料在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特殊贡献。“精选千家报刊”的特性使其从诞生伊始就具备了“评”的雏形。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复印报刊资料不断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调整期刊布局,专题种类逐渐增多、学科分布更加全面。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和编委按照不同专题的学科要求,精选出有前沿性、创新性、学术性及争论性的文章,使复印报刊资料“荟萃中华学术”,成为“以全为基础、以精为核心”的参考材料。

经过不断地调整、发展,复印报刊资料的评文选文体系渐趋成熟。2010年,经过广泛调研和总结经验,研制出“人文社科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由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四项主要指标,与课题立项、发表载体两项辅助指标,共同组成了复印报刊资料学术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复印报刊资料还从学科覆盖、专业团队、流程规范、学术精选等自身特色上逐步确立和夯实了学术评价功能,并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人文社科领域普遍认为,复印报刊资料可以作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成果特征,需要同行评议方法的实质介入。复印报刊资料这项由学科专家和学术编辑共同遴选学术文献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同行专家评议价值。客观上,复印报刊资料依据统一的体系标准,通过分类评估、同类比较,直接对单篇论文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持续性同行专家评选的模式,为我国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视角。

(二)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的实践需求

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或学术科研机构评价的政策方针和指导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指出了“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的总要求,以及“科学分类评价”“中长期绩效评价”“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评价考核”等迫切需要建立和改进的科研机构评价要求。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坚持分类和分领域评价。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评价结果减少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2020年,科技部印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强调了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评估要“突出支撑服务能力”,要注重评估科研机构“履行国家使命和宗旨目标的情况,以及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改进高校评价”提出了要求,着力强调“推进分类评价,彰显不同类型高校特色”“强化人才培养评价、淡化科研成果量化评价”等原则。上述文件既显示出对科研机构评价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意义,又明确了科研机构评价成果研制的大方向。

当前我国与科研机构相关的评价成果,已发布有若干大学排名、学科评估成果,覆盖了学术实力、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逐渐成熟的智库评价,将智库的决策、学术、社会、国际等多方面的影响力纳入了评估范围。事实上,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是评价大学、智库等各类机构综合实力,以及学科发展水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把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作为此次研制的着眼点,通过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学科机构的论文发表情况,对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和评估,进一步满足人文社会科学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机构评价的现实需求。

因此,复印报刊资料持续探索“基于成果进行同行评议”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模式,对于丰富完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理论方法体系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将会为人文社会科学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二、研制方法

我们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定义为,一定周期内,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被专家评议为学术影响较好的机构。我们采用了转载分析为主、专家评议为辅的研究方法。

(一)转载分析

转载分析法是通过一次文献被著名学术文摘或期刊全文转载、摘要、索引的数量和比例等数据,分析机构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学科或专业的分布规律等状况的定量研究方法,实质上是基于同行专家对论文的再次定性评价结果开展的量化分析。根据本次研究需要,我们根据复印报刊资料的选文数据,采用了转载量、篇均得分及其加权求和形成的机构转载综合指数作为初步指标。

*转载量:指某机构2018—2020年度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刊全文转载的论文篇数之和。这个绝对量指标可大体反映出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

*篇均得分:指某机构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论文的同行评议篇均得分。这一指标反映了机构被转载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

2018—2020年度机构转载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机构转载综合指数=0.7×三年转载量之和的归一值+0.3×三年篇均得分的归一值

(二)专家评议

为避免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的学科覆盖、期刊布局、选文趋向等存在的局限,我们在机构转载数据分析之后,将备选的机构和数据提供给学术界同行进行定性评估,凭借同行专家的丰富经验,对机构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考量。

1.评审专家

专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各学科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特邀专家,可称为“精评专家”;另一部分为2010年至今所有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过论文的作者,可称为“海评专家”。

我们把所有备选机构分别按机构类型和按学科进行分类后,提供给各自相关学科领域的同行专家。其中,按机构类型划分的备选机构表提供给教育及科研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综合期刊主编、学术评价专家等进行定性评估;按学科划分的备选机构表提供给各学科领域知名学者及专业期刊主编进行评估。

2.评审标准

专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声誉做出综合判断:

1)学术声誉:机构的学术风气以及在国内外人文社科学术界的口碑(含学术不端情况,学术不端情况经核实后将取消入选资格);

2)学术影响:机构在国内同类机构中或同学科领域的话语权和号召力;

3)科研生产:机构的成果产出总量和更新效率;

4)科研创新:机构在科研成果、方法、项目、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和效率;

5)科研发展:机构在国内同类机构中的竞争力、发展潜力。

3.评审形式:

专家对每张机构表中的机构名单按比例提出“不建议入选”的建议,并可对名单提出增补意见。专家评议的结果作为确定最终入选机构的重要依据。

三、研制步骤

(一)选取数据样本

选取2018—202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专题刊[1]的全文转载数据,作为此次遴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机构的基础数据。从中我们选取2018—2020年度被复印报刊资料每年转载论文不少于1篇的机构,作为我们按指标进行转载分析的样本范围。

(二)确立整理规则

在整理数据时,仅统计第一作者的第一机构(不包括译者),并设定如下系列规则:

1.统一使用机构的官方全称。如“中央编译局”,应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复旦大学中文系”应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为简洁表述,在国家部委(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最高人民法院等机构名称前,省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单位中标注“本报记者”、“本刊编辑部”的,应加上报刊名称。

2.机构名称中的标点。均用中文半角状态,括号均采用小括号。

3.机构所在地点的标注。中国单位标注所在市名(直辖市具体到区);外国单位标注国名。

4.课题组的处理。可确认为课题组归属某机构的,归入该机构统计转载数据。跨部门的课题组不归入任何机构,不参与机构的统计和评选。

5.独立办学、同名不同地域高校的处理。转载数据分别统计,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按两个高校统计。

6.多校区高校的处理。一级机构归入同一高校统计(不区分校区),所属机构按照校区分别统计。如山东大学所有校区的转载数据都归入一级机构山东大学,所属机构除校本部外标注校区分别统计,如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大学(青岛)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7.挂牌、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机构的处理。按官方说明,挂牌、合署办公机构转载数据合并统计,在名称上加以标注。例如: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算作一个机构,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厦门市行政学院、厦门市社会主义学院、厦门中华文化学院)算作一个机构。无法确定是否合署办公的机构,按论文原始标注分别统计。

8.高校学部的处理。参照一级学科的归属,结合学部合并的虚/实体情况以确定。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部,由心理学院与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组成,属于同一一级学科,且学部有独立领导、行政班子,则认定心理学部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家所属机构,数据合并统计;北京大学的人文学部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歌剧研究院等8个学院,横跨数个一级学科,则不将人文学部作为北京大学的所属机构,而由下属的学院作为北京大学的所属机构,分别统计转载数据。

9.跨部门高等院校所属机构的处理。当高校跨部门机构无法归属某个学院,无论是虚体还是实体机构,可作为二级机构独立统计。如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创新基地,为虚体机构,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为实体机构,均作为高等院校所属机构独立统计转载数据。

10.机构更名的处理。如果20182020年间一级机构或所属机构名称有变,以202012月的法定名称为准,原名用小括号标注。例如,一级机构,郑州轻工业学院于2018年更名为郑州轻工业大学,则标注为“郑州轻工业大学(原郑州轻工业学院)”;高等院校所属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于20196月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则标注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三)数据样本分类

为了便于对机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进行同类比较和分类同行评议,我们将第(二)步整理完成的数据样本中的机构按照机构类型和学科属性分别进行分类。

1.按机构类型分类

1高等院校:包括各类综合性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类专业性高等院校,如中国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高等院校。

2高等院校所属机构:直属于各类高等院校的学院、系、所、中心、学部等。判断高等院校所属机构边界的基本原则是:直接隶属于某高等院校领导、具有独立的领导班子和人员编制。

3党政干部院校:包括党政机构主办的党校、干部学院、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如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

4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研究所、研究院等独立法人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不含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设职能机构(如办公厅、科研局等)。

5地方社科院(联):各直辖市、省、自治区及其辖区内城市的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

6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研究院等独立法人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不含中国科学院内设职能机构(如办公厅、学部工作局等)。

7独立科研院所/中心:不隶属于上述六类机构、但由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的独立研究机构。直属于党政机关的研究机构算作此类,单独统计转载数据,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各类机构内设的研究部门计入所在机构,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计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8其他类型机构:除上述七类型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包括港澳台地区科研机构、国外高校、企业、文化馆所、出版机构、新闻媒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需要指出的是,因复印报刊资料收录的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地区作者的论文有限,其数据仅能反映港澳台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情况,并非是对这些机构科研水平的整体评价。因其他机构的范围较广、机构性质较为复杂,因此在评选时主要按其转载和专家评议的绝对数据进行衡量,机构相互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

上述按类型划分的八类机构中,高等院校、党政干部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机构、地方社科院(联)、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独立科研院所/中心和其他类型机构七类均属于“一级机构”,不隶属于其他机构。高等院校所属机构则隶属于上级高等院校,不属于“一级机构”。

2.按学科属性分类

学科分类主要依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并结合复印报刊资料期刊学科布局和选文需要确定,分为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地理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21个一级学科。其中心理学和地理学数据统计,依据的是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文章。

具体机构的学科分类,由其被转载论文所属的学科决定,如某机构被转载法学论文30篇、政治学论文20篇,那么该机构在法学中的综合指数,根据30篇法学论文的数据统计,在政治学中的综合指数,则根据20篇政治学论文的数据统计。

(四)确定备选机构

重要转载来源机构的筛选规则为:按机构转载综合指数降序排列,位于各类型[2]/学科表中符合步骤(一)的机构转载综合指数前30%的名次中。根据规则筛选出的机构,进入下一步同行定性评审的参评范围。

(五)同行定性评审

49张备选机构表(7张按机构类型划分的一级机构表、21张学科一级机构表和21张学科高等院校所属机构表),分别提供给同行专家进行定性评审。其中7张按类型的一级机构表合并为同一评审表进行评审,每类比例不限。

1.“精评专家”评审

按机构类型划分的机构评审表邀请8-10名熟悉各类科研机构的权威专家进行“精评”,每学科的一级机构评审表和高等院校所属机构评审表邀请5名学科领域内的权威专家进行“精评”。

2.“海评专家”评审

2010年以来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过的作者均可参与评审。其中,按机构类型划分的一级机构评审表所有评委均可参评,每位评委最多可选择3个分学科的一级机构评审表和高等院校所属机构评审表进行评审。按机构类型划分的一级机构评审表共计409人参评,各学科评审表参评人数为25381人不等。

3.评审方式

每位评审专家均须填写《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21年版)”问卷调查》,调查表提供详细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并按转载综合指数降序排列。每位专家须对每张表中的备选机构名单提出20%±5%的“不建议入选”建议,也可提出增补建议和理由。

(六)数据汇总处理

1.统计各评审表中备选机构的选票情况,并对“精评专家”与“海评专家”的评价数据进行归一处理,计算备选机构总分。同行评议归一值和机构总分计算公式如下:

* 同行评议归一值=选票数量/同类票数最大值

* 重要转载来源机构总分=0.7×机构转载综合指数+0.2ד精评专家”评分的归一值+0.1ד海评专家”评分的归一值

2.所有49张同行评审表,各删除总分排在后15%的机构。

3.进入备选条件的高等院校所属机构,若未入选任一学科表,单一学科转载论文比例不超过70%,且转载综合指数高于所有入选高等院校所属机构的最低值,则入选高等院校所属机构总名录,但不入选任何分学科表。

4.至少2名特邀专家或者3名转载作者提名增补的机构,若符合备选机构的基本要求,且20182020年总转载量不少于6篇,则增补该机构进入拟入选名单。

基于上述规则对数据进行处理后,保留的机构形成“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21年版)”拟入选名单。

四、评选结果分析

(一)评选结果的结构与组成

评选结果分为三部分,一是按机构类型划分的机构表,二是按学科划分的机构表,三是按机构名称音序制作的索引(见图1)。独立科研院所/中心、其他类型机构、高等院校所属机构总名录按照机构名称音序排列,其余按照入选机构总分降序排列。前两部分的机构表互有交叉重叠,即出现一家机构同时进入多张表的情况,可以充分体现每一家机构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


(二)总体入选情况

复印报刊资料20182020年转载的论文涉及一级机构2200余家,高等院校所属机构3800余家。根据机构转载数据和同行专家评议的结果,最终遴选出184家一级机构和315家高等院校所属机构作为2021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这些入选机构三年共被转载论文25699篇,占复印报刊资料这三年转载论文总量的75.31%

1.按机构类型划分的一级机构入选情况

按机构类型划分的入选机构数量及相关比例,如表1所示。在各类型的机构中,高等院校依然是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主要来源机构,入选机构数量超过其他六类机构的总和。从各类型机构的入选比例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虽然入选机构数量不多,但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最高,为23.08%,被转载论文的机构集中度较高(即被转载论文的作者集中于少数机构中);其次是地方社科院(联),入选机构比例为14.29%。其他类型机构的入选比例最低,说明此类机构被转载论文的集中度较低,优势机构不够突出。

各类型入选机构数量及比例

机构类型

入选机构数量(家)

被转载机构总量(家)

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

高等院校

101

892

11.32

党政干部院校

5

79

6.33

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机构

12

52

23.08

地方社科院(联)

6

42

14.29

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

2

24

8.33

独立科研院所/中心

16

224

7.14

其他类型机构

23

938

2.45

如图2所示,高等院校入选机构的平均转载量最高(约220.49篇),体现出高等院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主力军的地位,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这8所高校的转载量都在700篇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机构和党政干部院校仅次于高等院校,入选机构平均转载量相当,分别约为79.17篇和77篇。其他类型入选机构的平均转载量最低,约16.7篇,不足高等院校的十分之一。


2.按学科划分的一级机构入选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各学科一级机构中,应用经济学和教育学的入选机构数量较多,在30家以上。心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最高,都在7%以上,这些学科中学术优势明显的机构数量较多。体育学、民族学和地理学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最低,不足4%,显示出在这些学科中学术优势明显的机构数量相对较少。

2  各学科一级机构入选数量及比例

学科

入选机构数量(家)

被转载机构总量(家)

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

哲学

25

380

6.58

理论经济学

16

326

4.91

应用经济学

37

571

6.48

法学

23

334

6.89

政治学

26

408

6.37

社会学

17

347

4.90

民族学

4

120

3.33

马克思主义理论

23

359

6.41

教育学

33

656

5.03

心理学

8

103

7.77

体育学

5

139

3.60

中国语言文学

27

377

7.16

外国语言文学

8

155

5.16

新闻传播学

11

234

4.70

艺术学

15

262

5.73

历史学

21

330

6.36

地理学

2

62

3.23

工商管理

27

403

6.70

农林经济管理

7

162

4.32

公共管理

20

316

6.33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12

187

6.42

如图3所示,法学、哲学、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一级机构的平均转载量分列前三名,均超过60篇,说明入选的一级机构学科优势集中度较强;而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学科入选机构的平均转载量位列最后三名,说明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


3.按学科划分的高等院校所属机构入选情况

此版遴选出高校所属机构共315家,三年共被转载论文14959篇,占复印报刊资料这三年转载论文总量的43.83%,这些机构年平均转载量约15.83篇。

由表3可以看出,在各学科高校所属机构中,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机构数量最大,为45家;哲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七个学科的入选机构数量均在20-30家。其中法学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最大,为8.54%,说明具有学科优势的机构集中度较高。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农林经济管理、体育学、民族学这五个学科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较低,均在3%以下,显示了这些学科的优势机构较少,科研力量较为分散。

各学科高校所属机构入选数量及比例

学科

入选机构数量(家)

被转载机构总量(家)

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

哲学

27

477

5.66

理论经济学

12

365

3.29

应用经济学

45

821

5.48

法学

27

316

8.54

政治学

20

427

4.68

社会学

11

386

2.85

民族学

2

157

1.27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

390

5.13

教育学

21

616

3.41

心理学

7

126

5.56

体育学

3

183

1.64

中国语言文学

25

391

6.39

外国语言文学

6

214

2.80

新闻传播学

8

240

3.33

艺术学

13

374

3.48

历史学

18

377

4.77

地理学

3

65

4.62

工商管理

25

542

4.61

农林经济管理

4

215

1.86

公共管理

12

364

3.30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8

175

4.57

如图4所示,教育学入选高校所属机构的平均转载量最高,约为66.57篇;法学、历史学、哲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入选机构的平均转载量随后,均在40-50篇之间,体现出这些学科入选机构的优势比较突出,且科研力量分布较为集中。地理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体育学这四个学科入选机构的平均转载量相对较少,均未超过15篇,说明这几个学科入选机构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


4.入选机构的地域分布情况

由图5可以看出,北京地区入选一级机构数量远超其他地区,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各自展现了突出的人文社科研究实力。其次是上海、江苏、广东,入选一级机构数量均在10家以上。从入选一级机构的平均转载量来看,湖北与吉林并列第一名,达286.5篇,其中湖北入选机构数量为6家,分别是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吉林入选机构数量为2家,分别是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这两个省份的科研力量分布集中度较高。其次是天津和上海,入选一级机构的平均转载量均在200篇以上。入选机构数量排名前十的地区中,除去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其余8个省级地区中有6个位于东部及沿海,显示了中国人文社科科研力量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现象。


如图6所示,北京地区入选高校所属机构数量依然保持领先,其次是上海、江苏、湖北、广东,其中湖北入选一级机构比广东少5家,但湖北入选高校所属机构比广东多3家,体现出湖北省高校所属机构科研实力旗鼓相当,学科及学院发展较为均衡。河北、安徽、黑龙江三省没有高校所属机构入选,说明三省高校的学科力量较为分散,缺少领头的高校所属机构。从入选高校所属机构的平均转载量来看,北京、上海、山西位列前三名,平均转载量均在50篇以上,但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上海两地高校所属机构入选数量分别为84家、48家,而山西省只有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一家机构入选,体现出较强的学科优势和较为集中的人文社科研究态势,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高校和学科上呈现聚集与分散的分布特征,学科发展存在区域分布、校际分布的非均衡现象。


总体来看,高等院校是我国开展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主要队伍,社科院系统、党政干部院校等各有特点;各学科之间的学术力量差异较大,而不同类型机构在不同学科中显示出各自的优势;在学术力量的地域分布中,东部沿海各省市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各学科的学术力量分布中,部分学科呈现出较强的优势机构集中态势,另一部分学科则呈现分散发展的状态。

(三)与前两版的比较分析

如表4所示,从目前已研制的三版入选机构整体数据来看, 2015年版统计的是20132014两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而2018年版和2021年版是分别根据20152017年、20182020年三年的转载数据研制,在复印报刊资料版面扩展有限、发表论文篇幅逐年加大的情况下,转载总量逐步降低,同时2021年版机构遴选条件比前两版更为严格,由此2021年版涉及的被转载机构总量也随之下降,入选机构数量呈递减趋势。另一方面,三版入选机构年平均转载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显示出重要来源机构转载集中程度越来越高。

4   三版入选机构数据对比

版别

一级机构

高等院校所属机构

入选机构数量(家)

被转载机构总量(家)

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

年平均转载量(篇)

入选机构数量(家)

被转载机构总量(家)

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

年平均转载量(篇)

2015年版

313

2647

11.82

32.68

434

4778

9.08

12.86

2018年版

283

2807

10.12

34.27

418

5412

7.72

14.00

2021年版

184

2238

8.27

46.38

315

3868

8.14

15.83

从按类型划分的一级机构入选情况来看2018年版新增了“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类型,而2021年版“高等院校所属机构”不再按类型展示,而是在按学科划分的高校所属机构下增加一张总名录表。从图7可以看出,各类型机构入选数量全部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高等院校入选数量下降最多,2021年版相较于2015年版减少40家,相较于2018年版减少22家。


如图8所示,从按学科划分的一级机构入选情况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呈现持平状态,三版均有8家机构入选。民族学、艺术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3个学科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2018年版比2015年版增多,随之2021年版比2018年版又减少。相反,体育学学科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2018年版比2015年版减少,随之2021年版比2018年版增多。除以上5个学科外,其余16个学科入选机构数量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相较于上一版,2021年版入选机构数量减少最多的学科是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分 别减少43家和40家。其次是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均减少30家。

如图9所示,从按学科划分的高等院校所属机构入选情况看,艺术学学科呈现持平状态,三版均有13家机构入选。心理学、体育学、地理学3个学科呈现微量上升趋势。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6个学科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余10个学科入选机构数量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相较于上一版,2021年版入选机构数量减少最多的学科是工商管理,减少30家。其次是中国语言文学和法学,分别减少22家和21家。

入选2015年版、2018年版、2021年版三个版本的一级机构(已合并更名机构,下同)总量共有358家,高等院校所属机构总量共580家。从表5可以看出,在三个版本入选的所有一级机构中,有160家机构同时入选三个版本,占总量的44.69%;有97家机构同时入选两个版本,占总量的27.09%;有101家机构只入选其中一个版本,占总量的28.21%。在三个版本入选的高等院校所属机构中,有223家机构同时入选三个版本,占总量的38.45%;有141家机构同时入选两个版本,占总量的24.31%;有216家机构只入选其中一个版本,占总量的37.24%。可见三个版本入选一级机构重合度较高,教学科研机构发展趋势和布局基本稳定。而高等院校所属机构在三个版本中重合度稍低,名单变化相对较大,说明高校二级学院(科研院所)等所属机构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变化与调整。

三版入选机构重合情况

入选版本

一级机构入选数量(家)

3版入选一级机构并集的比例

高等院校所属机构入选数量(家)

3版入选高校所属机构并集的比例

同时入选三版

160

44.69%

223

38.45%

同时入选两版

97

27.09%

141

24.31%

仅入选一版

101

28.21%

216

37.24%


    2021
年版入选机构数量虽大幅减少,但与前两版仍保持较高的重合率,显示出头部机构科研力量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2021年版入选的184家一级机构中,与前两版共有的有160家,占2021年版入选一级机构的86.96%;仅与其中一版相同的一级机构有15家,占8.15%;而在2021年版首次入选的新增一级机构只有9家,如南京体育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人民出版社等,占4.89%


2021年版入选的315家高等院校所属机构中,与前两版共有的有223家,占2021年版入选高等院校所属机构的70.79%;仅与其中一版相同的高校所属机构有51家,占16.19%;而在2021年版首次入选的新增高校所属机构有41家,如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等,占13.02%


五、结语

2021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的研制,以2015年版、2018年版为基础,对研制方法、统计规则等进行了部分修改和完善:(1)突出相对指标。备选机构数量的筛选规则调整为,3年统计区间内被复印报刊资料每年至少转载1篇,且位于各类型/学科表中符合此转载量条件的机构转载综合指数前30%的名次中。优化了上一版使用的“转载量之和达到9篇及以上”的绝对数量规则,增加了按机构比例筛选的条件,确保重要转载来源机构总数与所有来源机构总数同步变化。(2)筛选更为严格。此版最终入选机构的总量较上一版大幅减少,更凸显了少量“重要”来源机构的转载影响力和科研实力,更益于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虽然复印报刊资料已积累了数十年的选文经验并在不断改进,但选文过程毕竟是一种建立在同行评议基础上的主观价值判断行为,成果的研制在体系、方法、数据等各方面仍有需要继续探研完善之处,如复印报刊资料期刊布局等方面的不足、评价指标比较单一、港澳台高校、国外高校等机构类型由于数据不足而无法全面展示等等问题,请读者对我们的错误和疏漏给予批评指正,感谢众多同行专家学者对本项研究的参与和指导!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223



[1]97种学术专题刊列表详见附录。

[2] 指除了高等院校所属机构之外的七类一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