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排名列表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

2016年版)

研制报告

一、研制背景

(一)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探索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刊是从中国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搜集、精选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和相关信息,由学科专家和学术编辑共同遴选,并按学科门类进行转载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体系化的精品刊群。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品牌,复印报刊资料在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特殊贡献。“精选千家报刊”的特性使其从诞生伊始就具备了“评”的雏形。在5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复印报刊资料不断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调整期刊布局,专题种类逐渐增多、学科分布更加全面细化。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和编委按照不同专题的学科要求,精选出有前沿性、创新性、学术性及争论性的文章,使复印报刊资料“荟萃中华学术”,成为“以全为基础、以精为核心”的参考材料。经过不断地调整、发展,复印报刊资料的评文选文体系渐趋成熟,从学科覆盖、专业团队、流程规范、学术精选等自身特色上逐步确立和夯实了学术评价功能,并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人文社科领域普遍认为,复印报刊资料可以作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当前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无论是对期刊、科研机构还是学者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估,都偏重于采用引文分析的量化方法,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成果特征,需要的是同行评议方法的实质介入。在这种情况下,复印报刊资料这项由学科专家和学术编辑共同遴选学术文献的工作,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同行专家评议价值。客观上,复印报刊资料依据统一的体系标准,通过分类评估、同类比较,直接对单篇论文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持续性同行专家评选的模式,为我国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视角。

2001年起,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评价成果陆续面向人文社科领域专业人士发布,评价成果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展,受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2001年,《光明日报》首次刊登了“200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此后这一人文社科期刊和科研机构转载排名成果,每年都通过报刊、网络媒体、发布会和图书出版等方式持续定期发布。十多年来,该排名发布从单一的转载量排名发展到转载量、转载率、论文篇均得分、综合指数等多种维度的排名体系,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和十余年转载排名资料,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期刊和科研机构始终是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重要来源,而且这些期刊、科研机构在业界也具有较好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此,我们采用转载分析法为主、同行评议定性分析法为辅的研究思路,于201210月首次研制并发布了一项新的评价成果——《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版)》,至今已发布2版。20163月又首次研制并发布了另一评价成果——《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15年版)》。

多年来,上述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评价成果,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成果提供的转载和评价数据成为评价人文社科论文、期刊、机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期刊社、科研管理部门在论文评审、期刊评价、科研奖励和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将这些数据作为一个重要的可量化参数。

在研制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评价成果与改进评价理论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从论文转载数据中进一步发现,有一部分作者在一定时期内被转载论文较多且质量较高,构成了复印报刊资料的重要作者群。因此,为了弥补引文分析周期较长的缺陷,更充分地挖掘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丰富和拓展复印报刊资料系列评价成果体系,我们以“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为题再次开展了专门研究。论文成果是学者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论文成果的学术质量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者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影响力,这一尝试有利于持续探索“成果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并重,加强同行评议主体地位”的复印报刊资料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模式,丰富完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理论方法体系,为当前学术评价及学术发展提供更多科学性、实用性的同行评议经验和评价数据资料。

(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学者评价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党和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政策方针和指导意见,强调了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进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机制的方向和措施。2011年《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针对当前评价的不足,指出应进一步“加强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和学科评估机制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然而,现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为此,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学术成果、期刊、机构、学者等各类评价均呈现出较为迫切的需求。学术成果评价是学术评价体系的核心,为其他各类评价和成果推广提供数据和资料基础,期刊评价、机构评价是引导办刊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学者评价则是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绩效不可或缺的工具,各类学术评价不仅是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也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并提高其社会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各类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主要手段。然而,按评价对象来看,目前各类评价的作用和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其中,“期刊评价”成果最为成熟,为学术评价和期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由此而来的“以刊评文”也给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管理和服务带来诸多问题;科研机构评价(包括智库评价)则相对缺乏充分的基于成果评价的数据;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评奖活动虽已开展,如“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千人计划”等,但此类评奖的程序大多是自下而上由单位、个人提交评选资料,成熟的以成果评价为基础的、学术界自发自觉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学者评价成果,仍非常缺乏。

如此环境下,着力研制期刊以外其他类型的评价成果的需求,在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日益凸显。复印报刊资料依托几十年同行评议形成的转载数据对学术作者进行评价研究,能够从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的双重角度挖掘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规律。基于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研制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旨在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文社科论文成果与作者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挖掘学者分布、成长等规律,为政府、各级各类管理部门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成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资料;为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建设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和工具辅助;进一步完善同行评议为主的评价机制,为科研机构、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相关评价研究提供示例方法和基础数据,进一步满足人文社科发展对学者评价的现实需求。

二、研制方法

我们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定义为:一定周期内,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被学术同行评议为论文质量较高的作者。我们采用了转载分析法和同行评议定性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转载分析

转载分析法是通过一次文献被著名学术期刊、文摘等全文转载、摘要、索引的数量和比例等数据,分析期刊、科研机构、论文作者等学科分布、机构分布、研究领域等情况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同行专家对论文的再次定性评价结果开展的量化分析。由于人文社科领域针对作者论文成果的引文形成周期较长,因此,相对于引文分析法,转载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把握作者在不同领域的科研论文贡献力。根据本次研究需要,我们选择以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篇均得分加权求和形成的作者转载综合指数,作为此次评选的基本指标。

*转载量:指某作者2013-2015年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刊全文转载的论文篇数之和。这个绝对量指标反映了作者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优质论文的数量,可大体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成果贡献力和影响力。

*篇均得分:指某作者在2013-2015年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所有论文的篇均同行评议得分。这一指标可大体反映出作者被转载论文的质量差异。

2013-2015年作者转载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作者转载综合指数=0.7*三年转载量之和的归一值+0.3*三年篇均得分之和的归一值

(二)同行评议

利用转载分析法开展的数据分析,容易产生数据区分度小、质量评价弱化等问题;同时,为避免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的学科覆盖、期刊布局、选文趋向等存在的局限,我们在通过转载数据进行筛选后,将备选作者名单和转载数据按照学科分类,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各学科专家学者进行定性评估。

在遴选同行评审时,我们面向2011-2015年间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的作者(约4万名),广泛征集其对初步评选结果的意见,并根据这些评审意见对初选结果进行修正。同时,每个学科特邀学科领域内的知名专家(2-3名)对备选作者进行精准评价。

同行评议时按作者所在的主要学科进行分类评价,评价标准包括如下5方面:

1)论文质量:被转载论文的学术质量。

2)学术能力:作者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成果产出情况。

3)学术规范:作者的科研活动是否遵循学术规范。

4)学术声誉:作者在国内外人文社科学术界的口碑(含学术不端情况,一旦核实,取消入选资格)。

5)学术影响力:作者在国内同类机构或同学科领域中的话语权和号召力。

同行评议时,作者和专家需填写《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问卷调查》,对学科表中的作者名单提出“不建议入选”意见,还可推荐名单外的作者“建议入选”。我们根据回收问卷的评议结果,结合数据进行认真核查、讨论后,确定入选作者名单

 

三、研制步骤

(一)筛选数据样本

2013-2015年间复印报刊资料93种学术专题刊[1]的论文转载数据,是此次遴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作者的基础数据,其中重复转载论文仅统计篇均分较高的1。从中我们选取2013-2015年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5篇及以上的第一作者,对于3年转载论文总数不超过500篇的学科,选取被转载论文3篇及以上的第一作者,作为按指标进行转载分析的来源作者范围。其中,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相较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由于作者合著现象显著、各自贡献度难以体现、学科转载规模过小等原因,本版暂不评选。

 

(二)数据规范整理

在进行数据整理时,设定如下规则,确保数据的准确、规范、有效。

1.同名作者区分与转载量修正

由于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性质,全面、精确的作者相关信息无法直接获取,因此区分同名作者是数据整理的基础环节。区分同名作者时,我们尽可能地搜集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学者个人网页、科研机构的团队介绍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上标注的论文作者所属单位、论文学科、年龄、性别、籍贯等信息,判断同名作者是否为同一人。若根据所得信息无法确定,则再通过联系作者本人、原发期刊、作者单位等方式对同名作者进行区分判断。最后,在获得较为充分依据的前提下,确定同名作者是否为同一人。同名作者的区分情况,将作为修正作者的转载量,调整样本作者名单的依据。

2.作者所属单位规范

作者的所属单位以作者在转载期间的主要任职单位为其所属单位,若无法判断核实主要任职单位,则一般以作者2013-2015年内最后一篇转载论文标注的第一单位为准。

作者所属单位采用标准化的名称标引作者一级单位和二级单位。作者一级单位和二级单位的界定标准如下:

1)作者一级单位为高等院校、党政干部院校、社科院/联、独立科研院所/中心以及企业、文化馆所、新闻媒体等其他机构类型的独立机构,包括港澳台地区科研机构、国外高校等。

2)作者二级单位包含直属于高等院校的学院、系、所、中心、学部,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地方社科院的下属研究院、研究所,以及其他上述一级单位的下级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直属的科研机构为一级单位,政府机构内设的部门则以政府机构为一级单位,内含机构为二级单位。前者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均为一级单位;后者如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为二级单位,教育部为其一级单位。

4)部分作者不属于任何二级单位,仅标引一级单位。

 

(三)作者学科分类

为方便进行同类比较和同行评议,我们将样本作者按其发表论文所属一级学科进行分类,尽量确保作者的所属学科划分符合作者的实际科研情况,并按学科对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初选结果开展同行评议。作者所属一级学科的划分标准为:

1)若某一学科转载论文数量超过该作者被转载论文总量的30%或不低于3篇,则该学科列为该作者的备选所属一级学科。

2)同一作者的所属一级学科不超过3个,超过3个学科则取转载数量排名前3位的学科,按从高到低排序。入选多个学科的作者,将在多个学科中同时进行评选。

 

(四)确定备选作者

分类后,根据作者转载综合指数公式,计算上述样本作者的转载综合指数,按综合指数排名截取前95%的作者进入备选作者名单。

 

(五)同行定性评审

我们把备选作者按照其所属一级学科划分为20张学科表,分别提供给各学科的同行进行定性评估:

1)从复印报刊资料作者数据库中筛选2011-2015年的转载作者作为同行评审专家,每位作者最多参与评审3个学科,各学科表参评人数为21-179人不等。

2)每张学科表特邀学科领域专家2-3人填写《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问卷调查》,对每个学科表的作者进行评价。

评审时,参评作者的论文列表也提供给每位同行评审专家,评审专家对表中作者名单可提出增补建议以及20%的“不建议入选”意见。回收问卷后,我们对问卷数据进行梳理规范,统计各学科表中备选作者选票情况和增补建议,确定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拟入选名单。

 

(六)作者名录公示

将《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年版)拟入选名单》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网站(http://www.zlzx.org/bulletinDetail.action?id=40ef3e92-c9fd-4fab-8935-e2bc0a065e3f)和壹学者微信公众号予以公示,为期一个月,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拟入选名录进行调整和完善,确定最终入选名单。

 

四、评选结果分析

(一)评选结果的结构与组成

评选结果分为三部分,一是入选作者的总名录,二是按学科划分的作者名录,三是作者被转载论文明细。其中,学科分类主要参考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并结合转载情况,将作者分为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地理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计20个学科。这样的编排方式可以充分地体现每位作者的综合实力和研究领域的学科分布情况,亦可体现作者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二)总体入选情况

复印报刊资料2013-2015年转载论文作者25917人(仅统计第一作者),根据作者转载数据和同行专家评议的结果,最终遴选出525人作为2016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占总转载作者的2.03%。入选作者三年共被转载论文3392篇,占复印报刊资料三年转载总量38663篇的8.77%

基于转载论文的学科分类及同行评审意见,525名入选作者中,有些作者仅入选单一的学科名录,有些作者则入选不同的学科名录中,如图1所示,共有457名作者入选单一学科,占入选作者的87.05%66名作者入选两个学科名录,占12.57%,有2名作者分别入选三个学科名录。入选多个学科名录的作者,大多涉及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

1 各学科入选作者数量统计

学科

入选作者数量(人)

被转载作者总量(人)

入选作者占被转载作者总量的比例(%

哲学

103

2140

4.81%

理论经济学

30

1635

1.83%

应用经济学

40

3739

1.07%

法学

31

1975

1.57%

政治学

74

2249

3.29%

社会学

27

1270

2.13%

民族学

12

294

4.08%

马克思主义理论

60

1217

4.93%

教育学

41

2641

1.55%

体育学

5

298

1.68%

中国语言文学

47

1867

2.52%

外国语言文学

9

345

2.61%

新闻传播学

9

814

1.11%

艺术学

18

887

2.03%

历史学

20

1789

1.12%

地理学

5

200

2.50%

工商管理

12

2741

0.44%

农林经济管理

13

619

2.10%

公共管理

25

1333

1.88%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15

717

2.09%

从表1可以看出,在各学科入选作者当中,哲学的入选作者数量最多,为103人,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选作者数量次之,均在60人以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选作者占被转载作者总量的比例最高,达4.93%,哲学与民族学仅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均在4%以上;而工商管理入选作者占被转载作者总量的比例最低,低于1%

2 各学科入选作者论文数量统计

学科

入选作者论文数量(篇)

学科转载论文总量(篇)

入选作者论文占被转载论文总量的比例(%

哲学

576

3382

17.03%

理论经济学

126

1982

6.36%

应用经济学

211

4670

4.52%

法学

172

2857

6.02%

政治学

355

3252

10.92%

社会学

124

1626

7.63%

民族学

39

361

10.80%

马克思主义理论

295

1704

17.31%

教育学

240

3588

6.69%

体育学

15

338

4.44%

中国语言文学

223

2709

8.23%

外国语言文学

29

390

7.44%

新闻传播学

56

1026

5.46%

艺术学

90

1119

8.04%

历史学

103

2356

4.37%

地理学

15

226

6.64%

工商管理

59

3245

1.82%

农林经济管理

45

745

6.04%

公共管理

104

1714

6.07%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86

978

8.79%

从表2可以看出,各学科入选作者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入选作者的论文转载数量占该学科转载论文总数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7.31%17.03%;政治学与民族学次之,均超过10%;工商管理的入选作者论文占比最低,仅为1.82%

从图2可以看出,新闻传播学的人均转载量最高,为6.22篇;教育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人均转载量次之,分别为5.855.73,接近6篇。新闻传播学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两个学科的入选作者虽然数量不多,但人均转载量较高。地理学和体育学的人均转载量最低,仅3篇。

从图3可以看出,北京地区入选作者数量远超其他地区,上海、江苏、湖北入选作者数量排在北京之后,天津、广东、山东、浙江四地入选作者数量亦在10人以上。拥有10人以上入选作者的地区人均转载量为6篇左右,北京6.7篇稍高于其它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入选作者数量较多,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入选作者数量较少,仅有甘肃和宁夏两地入选1位作者。入选作者较少的地区由于样本量较小,人均转载量受个人作者能力影响的偶然性较大。

从图4可以看出,入选作者中正高级职称的占据大多数,共计有482人,其中教授409人、研究员71人、其他正高职称2人;副高级34人位列第二,副教授27人、副研究员7人;另有中级讲师5人;其他职称共计4人。

从图5、图6可以看出,入选作者总体年龄分布大致呈正态分布,50年代到60年代出生的中年作者是最集中的作者群,老年和青年学者依次减少。分学科入选作者年龄分布规律与总体情况基本相符,入选作者数量低于15人的学科则呈现随机分布态势,如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等;大多数学科入选作者集中在50年代,但法学、政治学、教育学、工商管理等学科作者多集中于60年代;政治学入选作者年龄跨度最大,其年龄最大者生于1927年,最小者生于1985年,年龄相差58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入选作者年龄跨度最小,最年长作者生于1947年,最年轻作者生于1965年,相差18岁。

2016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的研制,是在引文分析与文献计量占主导地位的评价环境中,从复印报刊资料论文同行评议和转载角度,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作者进行梳理的一次创造性尝试。此项研制工作在体系、方法、数据等各方面仍有需要继续探研完善之处。虽然复印报刊资料已积累了数十年的选文经验并始终努力提升论文的评选质量,但选文过程毕竟是一种建立在同行评议基础上的主观价值判断行为,难免见仁见智,且复印报刊资料也存在学科结构、期刊布局、转载限制等方面的不足,如由于复印报刊资料的载文要求所限,外文发表、中国港澳台地区发表、国外发表等数据缺失,本次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的研制无法将其纳入其中。凡此种种,此版重要来源作者还不能够全面反映当前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状况,也不足以准确地对学者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仅仅是对2013-2015年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的总结,是阶段性、局部性的作者评价,只能大致反映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学者资源分布、研究特征、学术发表贡献力等现状和趋势。

我们仍在探索中,请读者对我们的错误和疏漏给予批评指正。感谢众多同行专家学者对本项研究的参与和指导!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73

 



[1]

详见附录1 复印报刊资料学术专题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