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排名列表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

2015年版)

研制报告

一、研制背景

(一)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探索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刊是从中国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搜集、精选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和相关信息,由学科专家和学术编辑共同遴选,并按学科门类进行转载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体系化的精品刊群。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品牌,复印报刊资料在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特殊贡献。“精选千家报刊”的特性使其从诞生伊始就具备了“评”的雏形。在5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复印报刊资料不断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调整期刊布局,专题种类逐渐增多、学科分布更加全面细化。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和编委按照不同专题的学科要求,精选出有前沿性、创新性、学术性及争论性的文章,使复印报刊资料“荟萃中华学术”,成为“以全为基础、以精为核心”的参考材料。经过不断地调整、发展,复印报刊资料的评文选文体系渐趋成熟,从学科覆盖、专业团队、流程规范、学术精选等自身特色上逐步确立和夯实了学术评价功能,并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人文社科领域普遍认为,复印报刊资料可以作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当前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无论是对期刊、论文还是对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估,都偏重于采用引文分析的量化方法,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成果的特征,需要的是同行评议方法的实质介入。在这种情况下,复印报刊资料这项由学科专家和学术编辑共同遴选学术文献的工作,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同行专家评议价值。客观上,复印报刊资料依据统一的体系标准,通过分类评估、同类比较,直接对单篇论文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持续性同行专家评选的模式,为我国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视角。

2001年起,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评价成果陆续面向人文社科领域专业人士发布,评价成果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展,受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2001年,《光明日报》首次刊登了“200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此后这一人文社科期刊和科研机构转载排名成果,每年都通过报纸、网络媒体、发布会和图书出版等方式持续定期发布。十多年来,该排名发布从单一的转载量排名发展到转载量、转载率、论文篇均得分、综合指数等多种维度的排名体系,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和十余年转载排名资料,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期刊始终是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重要来源期刊,而且这些期刊在业界也具有较好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为此,我们采用转载分析法为主、期刊同行评议定性分析法为辅的研究思路,于201210月首次研制并发布了又一新的评价成果——《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版)》,这一成果以两年为一周期,至今已发布2版。

多年来,上述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评价成果,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成果提供的转载和评价数据成为评价人文社科论文、期刊、学者、机构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期刊社、科研管理部门在论文评审、期刊评价、科研奖励和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将这些数据作为一个重要的可量化参数。

在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评价成果的研制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改进、拓展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了更充分地挖掘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丰富和拓展复印报刊资料系列评价成果体系,弥补当前学术评价领域较为缺乏同行评议经验和数据的实际不足,我们以“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为题再次开展了专门研究,希望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及学术发展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料。

(二)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的实践需求

学术评价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智库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并提高其社会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各类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党和国家有关领导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政策方针和指导意见,强调了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改进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体制机制的方向和措施。《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针对当前评价的不足,指出应进一步“加强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智库建设的意义、方向和智库评估的重要作用,因此,持续探索“基于成果同行评议”的复印报刊资料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模式,丰富完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将会为人文社科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学术成果、期刊、机构、学者等各类评价均呈现出较为迫切的需求,但目前的评价数据和成果仍然着重“期刊评价”,学者、机构、论文评价等其他类型的评价数据和成果尚较为少见或很不成熟。耳熟能详的期刊评价成果如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及我中心研制的《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等,这些成果均已成为科研机构开展学术评价工作的重要参考。相对于业已成型的期刊评价,大学评价、智库评价、学科评价、图书评价等其他类型的评价成果,无论从成果数量还是深度或广度上都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种状况虽然为中国人文社科期刊的规范评价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也为“以刊评文”等弊端的出现提供了土壤,给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管理和服务带来诸多问题,使科研评价活动缺乏必要完备的参考依据。可以说,建立对成果、学者、期刊、机构的全方位评价体系,着力研制期刊以外其他类型的评价成果的需求,在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日益凸显。

正因如此,我们在已有基础上扩展了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评价成果的对象范围,再次深度挖掘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数据,对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机构进行研究和评估,希望通过对转载数据的分析和专家的评选,梳理出复印报刊资料的重要转载机构,进一步满足人文社科发展对机构评价的现实需求。

机构评价包括对大学、院校、研究所、智库等各类机构的评价。我国已发布了若干大学排名、学科评估成果,覆盖了学术实力、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刚刚起步的智库评价,将智库的决策、学术、社会、国际等多方面的影响力纳入了评估范围。这些机构评价成果,已经显示出机构评价的重要意义。对于被评价机构来讲,机构评价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自身优劣势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进,也有利于增进同类机构之间的了解,并通过良性竞争实现共同提升;对于管理部门来讲,机构评价可以为其管理、规划各类机构的发展提供较为详细的数据和工具;机构评价还可为院校选择和报考、各类就业决策、相关研究活动和商业活动提供可参考的材料。

事实上,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是评价大学、智库等各类机构综合实力,以及学科发展水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把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作为此次研制的着眼点。与已有的评价相比,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机构旨在对发表学术论文的不同类型、学科机构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为人文社科研究者、管理者和评价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这是我们首次专门研制机构评价成果,希望藉此丰富以机构为对象的学术评价成果,“以评价促发展”,为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智库建设和科研管理提供新的参考和依据。

 

二、研制方法

我们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定义为,一定周期内,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被专家评议为学术影响较好的机构。我们采用了转载分析为主、专家评议为辅的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一)转载分析

转载分析法是通过一次文献被著名学术文摘或期刊全文转载、摘要、索引的数量和比例等数据,分析机构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学科或专业的分布规律等状况的定量研究方法,实质上是基于同行专家对论文的再次定性评价结果开展的量化分析。根据本次研究需要,我们根据复印报刊资料的选文数据,采用了转载量、篇均得分及其加权求和形成的机构转载综合指数作为基本指标。

转载量:指某机构20132014年度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刊全文转载的论文篇数之和。这个绝对量指标反映了机构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优质论文的数量,可大体反映出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

篇均得分:指某机构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论文的同行评议平均得分。虽然每篇被转载论文学术质量都较高,但相互之间也存在差别,因此这一指标反映了机构被转载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我们选取了2013-2014年度某机构平均的篇均得分。

2013-2014年度机构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机构综合指数=0.7*两年转载量之和的归一值+0.3*两年篇均得分之和的归一值

(二)专家评议

为避免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的学科覆盖、期刊布局、选文趋向等存在的局限,我们在机构转载数据分析之后,将备选的机构和数据提供给学术界同行进行定性评估,凭借同行专家的丰富经验,对机构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考量。

我们把所有备选机构分别按机构类型和按学科进行分类后,提供给各自相关的同行专家。其中,按机构类型分类的备选机构表提供给教育或科研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综合期刊主编、学术评价专家等进行定性评估;按学科分类的备选机构表提供给各学科知名学者或专业期刊主编进行评估。每张备选机构表有5~7位专家参评。专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声誉做出综合判断:

1)学术声誉:机构的学术风气以及在国内外人文社科学术界的口碑(含学术不端情况);

2)学术影响:机构在国内同类机构中或同学科领域的话语权和号召力;

3)科研生产:机构的成果产出总量和更新效率;

4)科研创新:机构在科研成果、方法、项目、机制等方面创新的力度和效率;

5)科研发展:机构在国内同类机构中的竞争力、发展潜力。

专家对每张机构表中的机构名单按比例提出“不建议入选”的建议,并可对名单提出增补意见。专家评议的结果作为确定最终入选机构的依据。

 

三、研制步骤

根据以上两种研究方法,从选取数据到研究成果发布,一共分为六个步骤。

(一)选取数据样本

选取2013—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的论文转载数据,作为此次遴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机构的基础数据。从中我们选取2013—2014年度共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不少于6篇的机构,作为我们按指标进行转载分析的来源机构范围。

(二)数据样本分类

为了便于对机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进行同类比较和分类同行评议,我们将第一步数据样本中的机构按照机构类型和学科属性分别进行了分类。

1.从机构类型的角度分类

1)高等院校:包括各类综合性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包括各类专业性高等院校,如中国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此类也包括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高等院校。

2)高等院校所属机构:直属于各类高等院校的学院、系、所、中心、学部等。判断高等院校所属机构边界的基本原则是:直接隶属于某高等院校领导、具有独立的领导班子和人员编制。对于虚体机构,通常归入其主管实体机构进行统计。高等院校内部跨部门机构,无论虚体还是实体,均按照作者实际标注部门统计。

3)党政干部院校:包括党政机构主办的党校、干部学院、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4)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研究所、研究院等独立法人机构,不含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设机构。

5)地方社科院:各直辖市、省、自治区及其辖区内城市的社会科学院,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等。

6)独立科研院所/中心:不隶属于上述五类机构、由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的独立研究机构。直属于党政机关的研究机构算作此类,单独统计转载数据,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各类机构内设的研究机构计入所在机构,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计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此外,中国科学院的所属机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类似,也为独立法人机构,因此拆分统计,但由于其中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机构不多,因此未单独设类列出,而是纳入此类进行评选。

7)其他机构:除上述六类型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包括港澳台地区科研机构、国外高校、企业、文化馆所、新闻媒体等。需要指出的是,因复印报刊资料收录的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地区作者的论文比例较小,因而其数据仅能反映港澳台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在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中的实力,并非是对这些机构科研水平的总体评价。文化馆所、企业等虽然不是学术机构,但在复印报刊资料学术论文转载中也占据一定比例,在此也将其数据一并统计反映。因其他机构的范围较广、机构性质较为复杂,因此在评选时主要按其转载和专家评议的绝对数据进行衡量,机构相互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

2.从学科属性的角度分类

学科分类主要依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并结合复印报刊资料期刊学科布局和选文需要确定,分为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地理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21类。其中心理学和地理学数据统计,依据的是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文章。

具体机构的学科分类,由其被转载论文所属的学科决定,如某机构被转载法学论文30篇,政治学论文20篇,那么该机构在法学中的综合指数,将根据30篇法学论文的数据统计,在政治学中的综合指数,则根据20篇政治学论文的数据统计。

(三)确立整理规则

在进行数据整理时,设定如下系列规则,保证数据的准确、规范、有效、丰富:

1)仅统计论文中标注的第一作者所属的第一机构,译者不进行统计,作者机构未标注的不进行统计。

2)统一使用规范的机构全称,并确保名称中标点符号的标准化,加注机构所在省市信息。

3)关于课题组的处理方法:已标明课题组具体所属单位的,以标注单位为准,跨部门的课题组则归入“其他机构”。

4)具有两个校部的高校,按其是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统计。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别统计。

5)在2013—2014年名称有变动的机构,以201412月的法定名称为准,同时标注该机构原名,如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

6)对“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机构,按照作者标注的机构进行统计。

7)对于高等院校实体学部下设学院的均归入学部一起统计。

8)对于跨学科的高校所属机构,若在每个学科均未进入备选机构表,但总转载量不少于15篇,则进入高校所属机构总表。

(四)确定备选机构

计算第二步确定的每张分表的转载总量,按照转载量进行排序,截取转载量占转载总量之比前85%的机构数量作为备选机构;然后计算这些机构的转载综合指数,按综合指数排名截取进入备选数量的机构。某一机构可能会同时出现在其满足标准的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机构备选表中,这体现出该机构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学科中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差异。

(五)同行定性评审

我们把备选机构的49张分表(7张按机构类型分类的机构表、21张学科一级机构表和21张学科高校所属机构表),分别提供给同行专家进行定性评估。每位同行专家需要对所列机构中总体学术质量及影响力较不突出的20%提出“否定”即“删减”意见,还可以提出增补意见或其他建议。之后,我们将得否定票数占到投票人数2/3以上的机构予以去除,对于同行专家提出增补的机构,则综合考虑增补票数和转载数据确定是否入选。经过对同行意见的处理,最终确定了拟入选的重要转载来源机构。

(六)机构名录公示

将《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15年版)拟入选名单》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网站进行公示(http://www.zlzx.org/bulletinDetail.action?id=9c3d4307-59bd-485c-8efc-76d0e99a3319),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拟入选名录进行调整和完善,确定最终入选名单。

 

四、评选结果分析

(一)评选结果的结构与组成

评选结果分为三部分,一是按机构类型划分的机构表,二是按学科划分的机构表,三是按机构名称音序制作的便于查询的索引(见图1)。高等院校所属机构、独立科研院所/中心、其他机构按照机构名称音序排列,其余按照机构的转载综合指数降序排列。前两部分的机构表互有交叉重叠。这样的编排方式,会出现一家机构出现在几张表中的情况,可以充分体现每一家机构的特色和优势。


                 图1  重要转载来源机构成果结构图

 

(二)总体入选情况

复印报刊资料每年转载的论文涉及一级机构1700多家,高校所属机构5000余家。根据机构转载数据和同行专家评议的结果,最终遴选出314家一级机构和434家高校所属机构作为2015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这些机构两年总共被转载论文19847篇,占复印报刊资料两年总转载论文数量的75.60%,在2013—2014年度的转载中占据重要位置。

按机构类型划分的入选机构数量及相关比例,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七大类型的机构中,社科院系统虽然入选机构数量不多,但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最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机构和地方社会科学院都达到30%以上,被转载论文的机构集中度较高(即被转载机构相对集中),社科院系统整体研究实力较强。党政干部院校和高等院校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相仿,在17%左右。独立科研院所/中心和高等院校所属机构的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较小,说明在这些类型的机构中,被转载论文的机构集中度较低(即被转载机构相对分散),优势机构不够突出。


 

 

        图各类型机构数量和平均转载量图

 

通过图2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入选机构的平均被转载量最高,接近120篇,远超过其他类型的机构,入选机构的数量也最多,体现出高等院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主力军的地位,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这7所高校的被转载量都在500篇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机构的平均转载量约40篇,领跑社会科学院系统。党政干部院校、高校所属机构和独立科研院所/中心入选机构的平均转载量相当,在26篇左右。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科一级机构中,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的入选机构数量较大,在80家以上。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和工商管理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最大,都在15%以上;法学、哲学和政治学次之,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在13%以上,这些学科中优势明显的机构数量较多。地理学和民族学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最低,在5%以下,这些学科优势明显的机构数量较少。


 

     图各学科一级机构数量和平均转载量图

 

从图3可以看出,哲学一级机构的平均转载量最高,约有28篇;应用经济学和法学次之,约为25篇;超过20篇的还有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5个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虽然入选机构数量不多,但平均转载量较高,体现出这一学科中入选机构的优势比较突出,如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分别有624337篇文章被这一学科转载,占该学科入选机构总转载量近40%。地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民族学和心理学平均转载量较低,都在11篇左右。

 

由表3可以看出,在各学科高校所属机构中,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入选机构数量最大,在60家以上;法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在40家以上,其中法学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最大,在15%以上,其他学科这一比例都在10%以下,说明法学被转载机构中优势明显的机构数量较多。民族学、体育学、地理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农林经济管理这六个学科的入选机构数量都在10家以下;民族学仅有1家机构入选,入选机构占被转载机构总量的比例也最低,在1%以下。


           图各学科高校所属机构数量和平均转载量图

 

从图4可以看出,教育学平均转载量最高,约24篇;哲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法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的平均转载量次之,在20篇左右。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高校所属机构体现出和一级机构同样的特征,入选机构数量不多(12家),但平均转载量较高(约19篇),体现出这一学科中入选机构的优势比较突出,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转载数量就占了整个入选机构被转载总量的一半以上。平均转载量较低的学科有民族学、外国语言文学、体育学和地理学,都在7篇上下。


 

      图各地区机构入选数量和平均转载量图

由图5可以看出,北京地区入选机构数量远超其他地区,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入选机构数量排在北京之后。湖北的入选机构数量排在第六,但平均转载量位居第二。吉林虽然入选机构数量较少,但平均转载量最高,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在该地区贡献最大。重庆、天津、福建也属于入选机构数量少但平均转载量较高的类型。港澳台地区机构和国外机构近年来也成为复印报刊资料来源机构的一支重要力量,复印报刊资料作者来源群体不断扩大,反映了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学者在中国内地的学术论文发表呈上升趋势。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高等院校是我国开展学术研究的主要队伍,社科院系统学术力量相差悬殊;各学科之间的学术力量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不同类型的重要转载机构入选数量和平均转载量也并非呈正相关关系,有些类型的入选机构数量大但平均转载量较小,体现出学术力量的相对分散;有些类型的入选机构数量少但平均转载量高,体现出优势学术资源相对集中的现状。

 

2015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的研制,是从论文角度对中国机构进行梳理的创造性尝试,在研制思路和流程细节方面相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有了诸多改进,但这项研制工作仍有不少需要继续探研之处。虽然复印报刊资料已积累了数十年的选文经验并在努力提升论文的评选质量,但选文过程毕竟是一种建立在同行评议基础上的主观价值判断行为,难免见仁见智,而且复印报刊资料也存在期刊布局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在研制时运用的评价指标比较单薄,仅从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角度进行研究,与机构评价有关的其他指标,如机构科研人员的数量和产出情况、人才培养情况等没有纳入指标范围;港澳台高校、国外高校等机构类型由于数据不足而无法全面展示;其他如机构划分标准、机构名称变更等以及学术评价体系和方法问题还有待改进或完善。我们仍在探索中,请读者对我们的错误和疏漏给予批评指正。

感谢众多同行专家学者对本项研究的参与和指导!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这项课题,使这项研究成果能够为人文社科成果的管理与评价、教学与科研等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参考,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