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中外专家共商中文数据库发展
2008-10-23
      10月18日,作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2008(第一届)中文资料发展国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主任艾立民、国家报刊发行局局长彭敏安、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俊杰以及书报资料中心领导和北美东亚图书馆学会的嘉宾出席了论坛。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料搜集整理、编辑加工、信息发布的学术研究出版单位。该中心主任盛希贵在致辞中说,经过50年的的努力,《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已经形成品牌,所辖148种学术期刊也成为中国之最。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老宠儿”也会面临“新危机”,“数字化”、“数据库”、“馆藏”、“应用”、“国际化”已成为此次论坛的关键词。随后,与会嘉宾围绕着“数据库馆藏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根据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引述2008年《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我国在2007年止住了图书阅读率连续多年的下滑趋势,网络阅读率也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率。他同时引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证明目前最不足以满足网民需要的网上信息服务是电子书的阅读。而目前业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盗版横行,仅电子书一项,就有95%以上的在线内容为不同形式的盗版。因此,中文在线与中国版权协会合作,成立了中国在线反盗版联盟和反盗版委员会两大组织对抗盗版行为。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网络电子部负责人孔建会就书报资料中心数据库产品的特点和应用向中外嘉宾作了介绍和演示。中心现在共有包括《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文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中文报刊资料摘要》数据库、“专题研究数据库”在内的四大类数据库产品,可针对用户不同的学术需求提供服务。据介绍,除了大规模的期刊集群之外,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知名大学的100位专家组成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顾问团,大规模的期刊集群和顾问团队成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优中选优、精益求精的保障。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Amy Heinric女士表示,哥大东亚图书馆是北美历史最悠久的东亚图书馆,然而其也是从最初分类方法混乱、空间狭小以至于书籍只能摆在窗台上的状况中一路而来的。但用北美东亚图书馆学会中文资料委员会主任姚张光天女士的话讲,哥大东亚图书馆是美国“富有”的东亚图书馆的代表,然而这样“富有”的东亚图书馆在美国不会超过15所。
      明尼苏达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陈肃女士表示,数据库产品的购买在程序上比传统的纸质资料复杂得多,涉及到时效、权限等诸多环节,需要和上级图书馆管理者,图书馆和学校的律师等多方协调。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大多不懂得中文,并且往往没有过和中国合作者打交道的经验,而在东亚研究相关学科相对薄弱的明大,自己也是唯一的东亚图书馆馆员。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乔晓勤在发言中介绍了北美用户的期望和要求,其中以对英语界面、多种检索机制(英文、拼音、繁简体中文)和简洁友好的访问使用机制的需求最为迫切。
      乔治城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叶鼎说,即使是欧美提供的数据库现在依然存在多平台支持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在页面上向学生们指出,建议使用哪种浏览器。而我们更需要能兼容各种浏览器甚至多个操作系统的数据库,FireFox好一些,因为它可以兼容多个操作系统。”叶鼎说。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一些中文数据库已经进入国外市场,承担起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的重任,但是距离国外消费者的需求还是有很多环节亟待改善,诸多中文数据库的供应商依然任重道远。恰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50周年题写的贺词所言:“中华学术展示窗口,望越开越大;世界文化交流桥梁,必愈筑愈坚。”
(《科学时报》 (2008-10-23 B1读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