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初显国际影响力 知识生产进入”智库时代”
李小华
2013-11-28

     11月13日,世界中小企业联盟主席卡洛斯·马格里诺斯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教授手中接下“国际高级研究员”的聘书。这位曾是阿根廷最年轻的内阁部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前总干事受聘于中国高校智库,不仅代表着中国复兴的吸引力,也凸显了中国智库正在崛起的国际影响力。


    卡洛斯不是第一位受聘于人大重阳的前国际政要。早在今年6月,前伦敦市副市长罗思义(John Ross)加盟这家由大学校长亲自领衔的新智库,成为首位全职效力于中国智库的欧美高官。此后人大重阳召集举办了中国首次二十国智库论坛,为G20首脑峰会的召开提供了重要咨询,接着又先后有14个国家的前政要或著名智库学者提任人大重阳的国际高级研究员,推动跨国合作研究。
  类似中国智库影响力崛起的案例并非偶然。10月下旬,北京大学成立了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是在中美外交政策界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著名国际政治专家王缉思教授,这是北大旨在打造决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今年夏季,清华大学与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耗资3亿美元成立苏世民学者项目,网罗数十位前国际政要,在全球范围为优秀学生提供专项教育培训。
  自中共十八大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发挥思想库作用的新要求”以及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以来,中国智库产业像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
  不久前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封面系列文章《问智于斯——中国智库揭秘》中提到,“中国智库建设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智库的崛起成为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认识。”在这股智库崛起潮中,许多研究机构与高校都希望能够加入,人大、北大与清华走在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可以称之为中国知识生产进入“智库时代”的元年,对中国与世界来说,意义都不同凡响。
  王文认为,中国智库作用越来越大,主要源于四点原因:一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全新需求。政治现代化必然面临决策的民主化、透明化,必然会出现传统政治中“黑匣子”、个人专断的终结。二是中国学术功用化的突出反映,即服务于社会大众,为政府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与建议。三是中国社会权力化的必然目标。老百姓越来越关注国家大事,越来越成为影响决策的社会力量,而智库则从社会中专门发掘问题,形成智库报告,推动社会参与决策进程。四是中国智库产业化的最终结果,即有明确的生产者、知识产品、销售与营销人员、渠道、消费者等分工与定位。这是目前先进的欧美智库都拥有的经验。在王文看来,这些都是吸引国际前政要源源不断地来中国,愿意贡献个人智慧的关键原因,也是中国软实力崛起的重要体现。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教授表示,虽然中国智库大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中美两国智库间的不少差距,数量对比悬殊。据美国统计,中国智库仅有400多家,远远少于美国近2000家的数量;在影响力方面,双方差距也很大。当然,这也正是中国智库的潜力所在。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