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国际人文社科盘点
2013-12-30

     【核心提示】2013年,面对数字化、商业化趋势,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国际学术圈掀起新一轮的向哪里去的思考。回顾一年,荟萃亮点,以期展示年度国际学术图景一隅。
  国际人文社科年度重要事件回顾
  汤森路透“百项重点科研榜单”出炉
  4月18日,汤森路透发布了《2013研究前沿:科学与社科领域的百强研究》报告。报告中列出了当前十大前沿研究领域,以及每个领域中排名前十的重点研究。这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可能成为2013年度科学与社科领域的焦点。该报告发现,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十大领域:经济学、心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农业、植物与动物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临床医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数学、计算科学与工程学等。这是汤森路透首次发布前沿研究、科研管理与科学政策制定的相关报告。
  布鲁金斯学会、伦敦政经学院联合发布报告称2012年为“多灾之年”
  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华盛顿发布报告《多灾之年:2012年自然灾害回顾》。该报告将2012年定义为“多灾之年”,因为菲律宾台风“宝霞”、美国飓风“桑迪”和巴基斯坦的洪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报告着重强调,人们应重视森林火灾,不能因为没有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就将其排除在灾害之外。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是造成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经合组织发布报告称经济危机使更多年轻人选择继续学业
  6月2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官网发布2013年《教育概览:经合组织教育指标》(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指出,此次经济危机期间,受教育程度不同者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显示,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高中以下学历者的平均失业率为13%,而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的失业率则为5%。报告分析称,因为经济危机对就业造成一定影响,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在校继续学业。
  玛雅文明为何“神秘”消失
  目前,玛雅的考古、建筑、艺术史、古文字破译都是热门研究领域。在8月26日结束的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考古学教授猪俣健(Takeshi Inomata)主持的“危地马拉塞哇遗址的早期祭祀遗迹和玛雅文明起源”入选2011—2012年度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在完成危地马拉塞哇遗址早期祭祀遗迹的发掘后,猪俣健认为,或许可以跳出传统理论,寻求玛雅文明起源的新解释,探究不同区域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如何发生,不同的社会制度如何在这一进程中形成。
  南非推出国家传统知识记录系统
  为保护传统知识,南非于5月下旬推出“国家记录系统”(National Recordal System),以编录该国的传统知识。传统知识是现代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创建该系统是在保护南非传统知识的同时,为传统知识传承者群体创造更多福利,包括提高这一群体的社会认可度和生活质量等。新系统将包括国内知识网络、省级本土知识系统文献中心和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平台。
  新自由主义加重世界不平等
  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八届论坛在巴西召开
  5月25—27日,“不平等与世界资本主义:分析、对策及行动——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八届论坛”在巴西圣卡塔琳娜州联邦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学者与会。论坛围绕“不平等与世界资本主义:分析、对策及行动”这一主题,广泛探讨“世界财富生产和分配的不平等及其根源”、“全球的占领运动和反不平等斗争”、“当前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利润率下降”、“21世纪南北关系的演变”、“生态社会主义与世界反核运动”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就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具体行动达成共识。
  首届阿拉伯—欧洲高等教育会议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5月30日,200多所高校的代表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参加了首届阿拉伯—欧洲高等教育会议。此次会议由巴塞罗那大学与阿拉伯大学联合会、欧洲大学联合会共同举办,旨在促进阿拉伯与欧洲大学间的对话、知识共享与合作。会上,巴塞罗那大学校长迪达克·拉米莱斯(Dídac Ramírez)与135所阿拉伯大学代表签署了合作协议,主要涉及人文、社会和实验科学、科研可持续发展、知识转移、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及系列发展合作项目的启动等,协议双方还将共同关注农业领域、粮食主权保证等课题。
  布克奖揭晓引发西方学者探讨小说魅力 小说是“有技术含量的梦想”
  英语文学最重要的年度奖项之一——布克奖10月15日揭晓,28岁的新西兰女作家埃莉诺·卡顿(Eleanor Catton)凭借长篇小说《发光体》(The Luminaries)获奖。卡顿因此成为最年轻的布克奖得主。《发光体》讲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发生在新西兰淘金地的神秘故事。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罗伯特·麦克法兰(Robert Macfarlane)称,“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个发光体,虽然篇幅很长,但毫无拖沓。”卡顿的获奖再一次让英语文学界对小说的持久魅力展开了学术探讨。
  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希腊举行
  8月4—10日,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希腊雅典召开。这是产生过无数哲学家的希腊首次承办这一思想界盛会。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作为探索和生活方式的哲学”。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名哲学家围绕这一主题,在柏拉图学院旧址等著名历史场所进行交流。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和艾柯出席并作了重要发言。第24届(2018)世界哲学大会将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承办。
  年度关注话题 人文社科发展
  面对人类社会的诸多困境,自然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一直以来是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哲学未死:重新开启科学与哲学的对话
  5月27日发表于《卫报》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前医学教授、文化评论家雷蒙德·塔里斯的《哲学未死》一文引起了学者对哲学与科学间关系的新一轮关注。
  学者、政界人士一致认为欧洲发展不可忽略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能为自然科学带来复杂、多样的研究数据,并与自然科学进行相互比较,提供个人、文化、历史等新颖的研究角度。5月上旬,120位来自欧洲的学者、政界人士和基金会代表在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参加了主题为“创新、反思与包容: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角色”的研讨会。
  哈佛大学发布人文学科发展系列报告
  美国哈佛大学于6月初连续公布了三份关于人文学科发展的系列报告,即《描绘未来》、《课程工作组的任务声明》、《补遗》,对人文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该系列报告是哈佛大学“人文学科与大学未来”会议的成果之一。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社会科学支持
  11月1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发布了一份名为《2013年世界社会科学报告:变化中的全球环境》的报告。报告呼吁,对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探讨,应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视野越来越窄是人文学科的大忌
  12月1日,《纽约时报》官网刊发了题为《世界各地人文研究形势紧张》的文章。有学者认为,人文学科研究视野越来越窄,研究的时间太短,将长远研究项目与短期研究目标相结合,或许是人文学科应该积极探索的模式。
  “大数据”时代
  2013年,“大数据”恐怕是出现最频繁的词。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会给人文社科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将如何重塑人类文化?
  数字人文:人文学科范式需要转变思路
  近年来,一批数字人文研究机构,如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The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数字人文学会(The Society for Digital Humanities)相继成立。许多大学还设立了自己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如美国斯坦福人文实验室、伦敦国王学院人文计算研究中心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到人文研究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成了学者时下讨论的热门话题。
  数字化文学作品为人类学家开启新天地
  3月20日,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发表了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人类学家阿尔贝托·阿切尔比(Alberto Acerbi)及其同行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对20世纪500多万本数字化英文图书进行了文本分析。
  数字化分析揭示18世纪“大旅行”对欧洲学术影响甚伟
  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以文艺复兴后席卷欧洲的“大旅行”为研究对象,将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相结合,探究了18世纪欧洲知识分子间的社交关系网。
  不宜过多渲染大数据的积极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定会给社会带来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对其盲目乐观。一方面,大数据可以被看作是解决社会顽疾强有力的工具,为不同领域提供了新的见解;另一方面,大数据又被认为侵犯了隐私,降低了公民自由度,增加了国家和企业对公民的控制力。谁来操作这些数据、谁来管理这些数据将会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学术成果发布及学术评价
  信息技术发展同样带来学术成果发布模式的变化。新型成果发布模式将对学术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学术成果可瞬间发布
  “开放式教育数据库”(Open Education Database)网站于4月23日刊登名为《个人出版学术指南》(The Academic’s Guide to Self-Publishing)的文章。文章认为,从学术成果完成到读者阅读该成果,若是通过传统学术出版机构,一般需要长达6个月到2年的时间,而通过互联网则几乎可以瞬间完成。
  学者探讨人文社科新型学术期刊商业模式,“开放存取”尚处初步推广阶段
  开放存取是一种新型学术期刊商业模式,由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在网络上自由传播而发起。7月初,英国社会科学院推出论文集《开放存取之探讨》(Debating Open Access),探讨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开放存取出版实践活动所遭遇到的挑战及未来的应对之策。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出版:质量监管是难题
  通过互联网发布个人研究成果具有高效、免费、即时访问等特点,不但学者可最大限度表达学术见解,普通消费者也可节省大量费用支出。但由于缺乏质量管理和同行评议等原因,这种成果发布方式引起争议。
  高校与教育
  当今世界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而对于公共利益的建设逐渐被弱化。公共利益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本年度颇受关注的议题。
  美国学者反思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 Delbanco)的新书《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College What it Was, Is And Should Be)荣获2013年多个奖项,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学界关于大学教育本质的再思考。
  研究机构称美普通高校迎合教育“消费者”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1月28日发布一份针对美国四年制普通高校的调查报告《高校成了乡村俱乐部:高校是否在迎合学生的消费偏好?》。本报记者对“创业型大学”、“企业大学”、“公立大学”、“世界大学”和“公民大学”、“各执己见的大学”、“无条件的大学”以及“博雅教育”进行比较分析,翔实深入地讨论了当下大学的定位。
  英学者反思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公共利益
  3月中旬,英格利斯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官网上发表题为《传统价值》(Traditional Values)的文章,揭示并提醒人们,在当今时代,公立大学对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诺丁汉大学历史学副教授马修·古德温于3月25日撰文强调,学者需要在自己的学术人际网络中找到合适的“投资人”。与古德温观点不同,英国密德萨斯大学文化社会学学者丹尼尔·内林3月27日在学术网站“社会科学空间”发表文章《如此喧闹:学者是否过于品牌化》(So Much Noise: Are Academics being Over-Branded?),对学者建立自身“品牌”现象表示质疑。
  年度新书推荐
  《断裂的年代:20世纪文化与社会》埃瑞克·霍布斯鲍姆/著
  2013年3月底,英国已故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埃瑞克·霍布斯鲍姆最后的著作。《断裂的年代》主要收录了他发表过及未曾问世的演讲稿、随笔和论文。该书通过剖析19—20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文化,探索西方社会的千姿百态。因为承载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该书引发了西方主流媒体的热评。
  《文明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伊恩·莫里斯/著
  曾以《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荣获无数荣誉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伊恩·莫里斯再推新书。该书开创性地利用一系列社会发展指数对比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情况,描述了上个冰河时期结束以来的1.5万年间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解释了西方国家何时及为何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全球危机:十七世纪的战争、气候变化与大灾难》杰弗里·帕克/著
  帕克对350年前气候与人类灾难关系的研究不仅是卓越的史学成就,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世人时时不忘反思自身: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准备好了吗?杰弗里·帕克,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是2012年度海涅曼历史学奖的获得者。该书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城市之匙:经济、制度、社会互动和政治如何为发展定型》迈克尔·斯托波/著
  该书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该书认为城市发展是全球经济增强的最主要驱动力,是全球发展的关键。有学者认为,该书将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斯托波为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地理学教授、世界知名经济地理学家。
  《保护运动:从古代到现代的建筑保护史》迈尔斯·格兰丁/著
  该书首次梳理了古建筑保护运动的历史。作者认为,古建筑保护运动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经历多个发展期后,如今陷入历史遗产价值与商业价值如何取舍的困境中。该书由美国劳特里奇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作者为爱丁堡大学教授。
  《20世纪简史》约翰·卢卡奇/著
  该书为美国历史学荣誉退休教授约翰·卢卡奇2013年8月出版的新书。20世纪历史中各个重要主题在书中交织展现,包括自由主义的衰落、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技术的成就和危险、全球的持续民主化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