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术新特征
2013-12-30

   2013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哲学社会科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活力。本版提示只是哲学社会科学界一年来的部分观察点,但已足以映现学界一年中的发展进步。

“中国梦”提供研究新平台

  继“复兴之路”展览上首次宣示“中国梦”之后,习近平主席在3月17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阐述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中国梦”为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平台和深邃的理论空间。
  4月8日,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会上指出,社科界要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深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为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12月7—8日,“中国梦的世界对话”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发表演讲指出,“中国梦”是推动人类进步之梦。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更好肩负起推动人类进步责任的过程。
  国家社科基金把组织开展“中国梦”专题研究列为2013年课题规划和评审工作的重点内容,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纳入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招标课题,面向全国公开招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追踪学界热点,重点组织刊发了一批关于学习、阐释“中国梦”的重要文章,例如,王伟光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二周年》,“评论”版文章《中国梦,从历史中走来》,“社科学者谈‘中国梦’”系列文章,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梦” 特别报道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特别策划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激活学术新领域

  11月9—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学者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生巨大激活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术研究层次和地位的提高,中国人文社科研究将进一步走向世界、走向全球。
  学界还开展了一系列研讨会、宣讲会等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12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动员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赵胜轩强调,宣讲工作要紧紧把握全会精神,做到五个“讲清楚”:一是讲清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二是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三是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和创新举措;四是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五是讲清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

毛泽东研究成热点

  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和缅怀毛主席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历史视域下的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及其贡献、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毛泽东与中共党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12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王伟光指出,在新形势下,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对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及其开创的伟大事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2月26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刘云山主持。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意义大凸显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郭湛教授、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韩庆祥在12月上旬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今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推向一个新高度有许多途径,但首先要在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进行思考,在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的基础上加以把握。

中国法学会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11月29日,中国法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张德江、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向大会表示祝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题为《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的祝词。
  孟建柱要求中国法学会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推进法学理论、法治实践、法律制度、法治文化创新,在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再立新功。

马哲研究会通经典与当代

  在我国改革开放35周年之际,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应该结合现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全方位的研究。进一步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野拓展到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10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承办的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北京召开,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经典与当代”。与会学者表示,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根本目标在于,在史论的互动中,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进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适应时代需要的理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2月21日,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在会上指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功,其关键一招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创新,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伟大推进,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贡献,又是中国成功的一个关键秘诀。

史学研究聚焦学科交叉与对话

  11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主办,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西安召开。
  与会学者通过对“交叉与对话:多学科方法与历史学研究”这一主题的多侧面聚焦,探讨交叉学科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提倡研究成果理论的方向性、方法的多样性、材料的新颖性,以期为历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与会者表示,随着学科分工的日渐细化以及中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加强,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为古老的历史学科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经济学研究批驳“中国操纵汇率”说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总在批评中国的汇率政策。《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刊发了李昕和徐滇庆的论文《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失衡度的重新估算》,以经济学研究为依据对所谓“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予以批驳。该研究发现,GDP与外贸数据的扭曲夸大了中国外贸依存度及外贸失衡度。在扣除加工贸易的重复计算和剔除产权属于外资的出口之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并不高,也不存在严重的外贸失衡。该研究关注了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社会学介入“美丽中国”建设

  近年,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随之环境社会学也渐趋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刊登了王晓毅的文章《建设公平的节约型社会》。王晓毅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环境退化的深层因素在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依靠消耗自然资源获益的人群与依赖生态环境生存的人群之间在环境问题决策中的地位存有差异,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多方参与;基层社会参与将有助于建设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态社会。该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回应了将“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网络学术阵地建设成前沿

  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在这种大趋势下,传统传播方式何去何从,见仁见智。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而言,以信息化手段占领新媒体都是强化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努力占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传播制高点的大势所趋。不然的话,不仅会落后于时代,而且原有的优势也会丧失,就更谈不上前沿、引领、话语权了。因此,对数字化潮流必须站在历史大势的高度来看。
  2013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建设历程中不平凡的一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定,将中国社会科学网划归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8月,院党组审议通过全院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要求用3—5年时间,通过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网、哲学社会科学海量数据库、综合集成实验平台和全院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集中力量建设数字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据悉,中国社会科学网(www.cssn.cn)新版网站将于2014年1月1日正式上线。

中外学术交流规模空前

  5月9—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在美国维思里安大学举行。中美两国学者围绕“比较视阈下的启蒙”这一主题展开了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王伟光表示,由中美两国学者共同推动的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对话、交流与合作,必将为进一步增进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作出积极的贡献。
  5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德国波恩大学应用政治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山市人民政府和暨南大学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中德两国学者围绕“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与会学者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中德两国在今天的国际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两国之间本来就有着良好关系,增强沟通,克服歧见,双方合作大有可为。
  10月11—12日,第二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城镇化:公平正义与社会政策——来自中国拉美国际经验的比较”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多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在当今国际社会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拉的合作从未如此紧密。对同属第三世界的中拉国家和地区而言,城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均衡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