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数字阅读空间有多大
2012-04-19

     作为新兴的出版和阅读方式,数字出版如火如荼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对传统出版及纸质阅读唱衰的声音。从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电子书对纸书的冲击来看,似乎总能找到一些印证。但是中国图书市场应该还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可挖。

 传统出版到头了吗

        从历年的图书市场增速来看,尽管前两年有所放缓,但2011年的回升给出了一个很强有力的信号。此外,新书品种数/市场覆盖人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市场成熟程度的指标,对于大陆来说,这个数字的量级,大约是每一万人对应一本新书:大陆市场的13亿人口,每年有10多万种新书面世。而对台湾和美国的图书市场,这个数字是几百人,对英国图书市场,是几十人。由此可以判断,大陆的图书市场远未成熟和饱和,传统出版仍然大有可为。

        另外,市场规模表明,全国年人均购书只有两三册,读书也只有四五册,这实在是一个很可怜的数字,同时也说明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属于纸书市场。

        不过,畅销书集中度的趋高,也可能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扼杀。畅销书存在的意义,首先是吸引了不读书的人的注意力,引导了图书阅读人群的扩大,而等到这些人读过畅销书并转而选择其余图书开始阅读时,文化多样性才能得以成立。畅销书集中效应是阅读素质提高的必经之路,是过渡阶段的必然现象。只有全民阅读成为风气,文化多样性和阅读的扁平化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畅销书的集中度应该有一个先拉高、后下降的变化,至于目前这个指标,也许正表明畅销书对阅读的拉动力度。

        因此,有理由预期,传统出版市场巨大,未来仍然会有纸书焕发活力,仍承担文化普及传承的重任。

数字阅读路在何方

        笔者认为,需要数字阅读的,有两种人,且位于阅读量的两端。一种是读书太多,深受纸书的物质之累的;一种是不读纸书的。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更容易被这种人群接受。而位于中间的人群,要么扭捏着抱住纸书不放,觉得保护好纸书才保住了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要么少量纸书就可以满足其阅读需求,没有必要去重新适应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而付出阅读方式转换的成本。

        阅读方式转换也会有难度,并不是读纸书的人天然的就能够适应电子书。数字阅读与纸书阅读差异很大,所能塑造的思维方式也是很不一样的。我从两年前接触电子书阅读器,花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才较为适应在电子书上进行阅读,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方式还并不能说跟数字阅读有多大关系。很多原本习惯读纸书的人,拿起电子书都会不适应,不管纸书让读者留恋的是什么特质,这种重新适应的转换成本就足以将大部分纸书读者关在数字阅读的门外,或者将适应期无限拉长。而不读书的人恰好不必经历这种转换,不管是从手机阅读开始也好,从阅读器、电脑读书开始也好,都是更容易接受的。

        数字阅读的市场,也可说是位于这样两端。对于低端用户,我们已经看到三低三俗在大行其道;但也有一部分致力于精品阅读的业者在阅读体验、内容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展现出阅读在未来的更多可能。做低端市场,可能很容易被用户需求牵着鼻子走;而做高端市场,则可能引领阅读的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