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报资料中心召开“2008年改革与发展工作汇报会”
null
2008-01-20
      1月18日下午至19日上午,书报资料中心在京郊稻香湖酒店召开“2008年改革与发展工作汇报会”,来自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的10余位领导同志参加会议,马俊杰副书记、倪宁校长助理兼图书馆馆长出席,书报资料中心全体班子成员参加汇报会。
      马俊杰副书记代表学校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欢迎,并逐一介绍了书报资料中心新班子的成员。
      书报资料中心主任盛希贵代表中心汇报了新班子上任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以及中心未来三至五年的总体发展思路。
      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孟捷主持报告会,并着重介绍了中心现有刊物的优势和所面临的挑战。
      听取汇报后,与会的上级领导同志分别结合各自主管业务,对书报资料中心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网络出版业的发展和数字平台的建设,书报资料中心目前所确定的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的。中心这些年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来自数字化,而数字化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把握数字化传播的规律,方能在新的环境下找到新的突破口。书报资料中心在纸质媒体时代曾经创造辉煌,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只要找准定位,强化优势,在网络平台海量存储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精选”特色,定能在数字化传播领域后来居上,后发制人。第二,关于刊物结构调整,应建立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读者需要进行调整。同时,应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及时反映学术发展动态。第三,关于海外市场营销,这是书报资料中心未来事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书报资料中心所办的刊物在海外也应该有越来越多的订户。海外营销的重点是数据库,而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与网络出版、数字化出版密切相关,也与纸质刊物不可分割,纸质刊物是数据库的基础,是打造学术品牌的决定因素,因此,纸质刊物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数据库产品的学术声誉。此外,在海外营销方面,还应当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余昌祥司长表示,在书报资料中心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刊物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将给予全力支持。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主任艾利民提出,书报资料中心目前处于业务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首先应当把发展思路确定下来。这一发展思路应建立在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充分了解国际、国内市场受众的需求情况,将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有效结合,从而找到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其次,书报资料中心在从传统业务向现代业务的转型过程中,虽然过去的步子慢了一点,但中心的业务基础非常好,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当前应化不利为有利,对数字化传播的现状有充分的了解,避开他人已走的弯路,找准突破口,达到高起点。最后,艾利民司长提及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目前正在开展的数字出版标准制定工作,他希望书报资料中心能够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在同行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指出,书报资料中心成立50年来,服务了中国乃至世界几代学人,成为学术进取的象征,成为学科发展的风向标,成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学术探讨、创新求变、深入思索不可或缺的工具和依靠,几乎每一个在社科领域跋涉的人,都或多或少从中受益。党和国家所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对经济领域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问题,对文化领域同样提出了在时代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等问题。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这样的一个座谈会,延请各方人士济济一堂,献言献策,充分说明了人民大学以及书报资料中心对未来发展的审慎,对事业发展的急迫。在此主要谈以下几点看法,第一,认识中心所拥有的资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刊物种类资源上具有显著优势,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全部学科,中心应进一步强化刊物的学术权威性,充分调动学术力量,做好信息的再认识、再创造、再组织、再加工,成为顶峰级、顶尖级的学术刊物,这是书报资料中心赖以生存的根本。当前,正值落实十七大所提出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好良机,中心应把握大好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体现中心资源的核心价值。书报资料中心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海量信息的精当选择、精致组织、精密服务、精准预测,对趋势和规律的揭示和把握。为此,中心应着重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种类、更多层次、更加个性化、特色化、完整化的服务。要把核心价值转变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转变生产方式、服务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营利模式。第三,发挥中心资源的潜在效用。首先,要扩大评价、评估、权衡的作用,逐步形成国内国际的专有品牌、知名品牌和著名品牌;其次,要打造文选、文摘、文汇的多样化平台,弘扬学术成果的再创造、再升华、再组合优势,优中选优、优中集优、优中创优、优中评优是我们的潜在优势,要考虑如何发挥出来,形成经营业态;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数据库,打造信息平台,实现集成服务。第四,运用现有资源重要的关节点。首先,要进一步增强版权意识,尊重知识产权,经营知识产权,突出刊物的“选择”功能;其次,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媒体的通力合作,真正做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找到合适的营利模式;最后,要善于寻找、利用良好的战略伙伴,通过市场经济中资本运作的模式,实现战略发展。
      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指出,书报资料中心目前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新班子应当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对此,高书生副主任重点谈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建议书报资料中心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不妨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至少要形成十年发展规划。在做规划的过程中,应委托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考虑未来几年间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明确未来计划实现的目标;深入了解国内同行业的发展水平,从而明确自身目前所处的位置,国内部分省市的出版竞争力很强,有些文化骨干企业已经成功上市,对于这些企业的发展态势应予以关注;充分考虑科技发展的因素,新技术的出现有时会对传统业务形成颠覆性威胁,我们不能消极抵制技术的发展,而应当积极适应,进而加以充分利用,开拓出新业务;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拓展上升空间,“境界决定眼界,思路决定出路”,书报资料中心应当背靠人民大学的自身优势,打造引领中国的学术评价平台。其二,建议重点做好人才的引进和管理工作。文化企业通常最为缺乏的就是经营管理人才,对此,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可以考虑引用“外脑”,委托专业的经营团队,通过资本运作将企业做大做强。但是,应当提醒经营团队注意的是,文化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肩负着文化安全的特殊使命,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因此,不仅要尊重市场规律,还要尊重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律。
      教育部出版管理处处长魏小波、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督导处处长杜大力、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也分别对书报资料中心新班子的组建表示祝贺,并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书报资料中心大力支持。
(陈叙   稿)
 
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主任艾利民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
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
教育部出版管理处处长魏小波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
校长助理兼图书馆馆长倪宁
书报资料中心召开“2008年改革与发展工作汇报会”
(陈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