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不是炒概念,而要做好创新服务
——访南京大学图书馆洪修平馆长
|
近20年来,大学图书馆有过两次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是在1990年代,读者借阅从闭架式转为开架式,读者可以直接在书架间挑选所需图书,而不必只能站在书库外,由图书馆员代劳;第二次从2000年以来延续至今,伴随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纷纷建成,读者检索和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和深入,在又一个十年,当读者的需求、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多元时,大学图书馆该如何进一步满足读者需求?
改变和创新似乎是科技时代的关键词,但图书馆人该从哪里发力,未来又走向何处?我们就此采访了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洪修平。他认为,图书馆要尽快建立起适应数字化需求的读者服务模式,才能积极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文献资源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这是当下大学图书馆要努力发展的方向,更是南京大学图书馆努力的目标。
2012年5月29日,《中国图书商报》记者夜雨采访了南京大学图书馆洪修平馆长。
记者:您从2006年起主持馆务,这几年也是图书馆伴随时代发展较快的一个时代。您的图书馆理念和当初上任是否有变化?
洪馆长:南京大学有教授当馆长的传统,我一直认为,我不是来管理大家的,而是和大家一起来做事,为大家做服务来的。图书馆一切都要围绕“为读者服务”这个中心,包括行政管理、资源建设、技术支撑、服务手段、馆员素质的提升,甚至图书馆空间布局的考虑,都要以读者需求为中心。
我是2006年6月上任的,当时发现很多人并不太了解图书馆,于是发起了南京大学第一届读书节,以后每年举办一届,一直延续至今。在读书节期间,我们邀请了包括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等在内的许多名家在图书馆作讲座,在校内外引起很大轰动。我认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非常重要,我们既要让学校领导支持图书馆,也要让读者了解图书馆。主办读书节,既是鼓励多读书,读好书,也是借助这一平台大力推广和介绍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和各项服务,同时听取广大读者对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把图书馆从大学的边缘拉到中间来,使它成为大学真正的心脏,要把图书馆打造成为不仅仅是文献信息中心,而且是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希望图书馆人能以在图书馆工作而感到自豪,希望他们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真正的老师。这不是由我们自己来说,而是要靠图书馆人的努力工作,来获得师生的认可。
记者:时下高校图书馆不是以人人争抢的自习室受社会关注,就是因要对公众开放而被关注。既然是以读者为中心,那在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要焕发生机与活力,要做好哪几点?
洪馆长:当然是做好服务,要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好服务,建立适应数字化需求的读者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我们秉承“开放与自主”、“共享与合作”、“多元与互动”的理念,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记者:能具体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洪馆长:“开放与自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打造多元的多功能的服务空间,尽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自助借还、自助打印复印和24小时自助还书服务;提供嵌入式网络服务,将图书馆购买的文献资源嵌入到Google与百度等搜索引擎,以方便读者检索;另外,目前有近300名勤工助学的学生与数以千计的志愿者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图书馆的各项管理与服务中来,既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也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贴近读者的需求。
关于“共享与合作”,我们的资源和服务有一个从全校到全省乃至到全国的共建共享,并致力于搭建全球的合作共享平台。南大图书馆自主研发了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全校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南京大学拥有20多个院系图书馆,所有书籍都由校图书馆统一购买,统一编目,所有书籍全校师生共享共用。在全省共建共享方面,南大图书馆与江苏省120多所高校一起构建文献资源共享与数字图书馆平台,通过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实现全省高校文献资源的共享,江苏省内高校学生凭“通用借书证”可阅览省内所有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在全国参建共享方面,通过参与全国高校的文献保障系统的建设(如CALIS、CASHL、CADAL)来实现全国高校文献资源的共享。全球合作共享也很重要,我们主要通过文献传递搭建了包括欧美、台港澳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全球文献资源平台。
至于“多元与互动”,我们在当前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出现同质化倾向的情况下,加强特色馆藏的建设,例如我们自建了《“南大人”文库》、《馆藏民国图书》与《馆藏民国期刊》等本馆的数字化特色馆藏。另外,还接受了许多海外知名高校和海内外知名专家的文献捐赠,力图形成馆藏新特色,例如接受图书馆学专家钱存训教授的捐书,专设了“钱存训图书馆”。
记者:目前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有这样一个趋势:越来越重视数字资源的采购,金额越来越大,纸本占采购金额的比重越来越少。这几年来,南京大学图书馆在馆藏资源采购方面,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的总量和比重是怎样的?
洪馆长:前几年我们学校直拨的文献资源费一直在2000万左右,去年开始,学校又增加了500万,如再加上一些与院系合作的采购和专项经费的拨入,去年经费达到了3000万左右。总的来说,经费是在不断增加的。其中,中文书刊和外文图书约1000万,外文期刊约1000万,还有1000万是数字资源的购买经费。
现在很多人认为大学图书馆未来的方向是以电子资源为主,但我认为,决定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配比的,是依读者需求而定,而不是简单跟风。我们为什么数字资源只占1/3呢,因为南大的文史哲学科是传统的强项,对人文社科类的学习和研究而言,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仍然十分重要。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数字资源购买跟风,这一情况在当前普遍吗?
洪馆长:虽然各个图书馆的经费总体来说都是日益增长,但我发现,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增长总是超过经费的增长。我们现在提倡资源共享,就是要减少重复购买,但反而各个馆电子资源库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数字图书馆不是时尚,我认为图书馆应该是在扎实的调研之后,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和服务对象的需求,走适合自己发展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发展建设之路,而不是简单的炒概念。
图书馆需要不断创新,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自娱自乐。图书馆人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实效,要能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比如现在每个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和提供的服务平台,到底一般读者了解多少?真正使用的有多少?使用的效益如何?使用后,究竟反馈意见如何?这些都要去做调查,从而更好地推进我们的工作。
记者:那您又是如何看待数字图书馆的?
洪馆长:数字图书馆不是简单的借借还还,也不仅仅是电子资源的购买和使用,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还要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数字图书馆还带来了新的服务理念和手段,它让图书馆跨部门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同时,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功能也应该不断拓展和延伸,我们邀请名家讲座和主办全校读书节等,都是这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记者:您作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代表团成员之一,在今年4月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学术交流。除了两国国家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外,还参观了当地的大学图书馆等。国外的哪些经验是我们国内的大学图书馆可以学习的?
洪馆长:随着这些年政府财政投入越来越多,从硬件比如馆舍条件和资源内容来说,我们和国外差得并不多,一些重要的电子资源,我们基本上也都有了。
但硬件这些年虽然上来了,软件却还不够,尤其是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比如“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这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问题。无论是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资源的调配以及服务平台等方面和细节,都能体现这一理念。
现在图书馆人工作很辛苦,但在许多情况下主动服务的意识还不够,要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自发去研究如何为读者解决问题。我现在困惑比较大的,是图书馆岗位忙闲不均,该如何鼓励先进,奖勤罚懒?在国外,许多图书馆员并不是终身制,如果表现不佳或考核不好,有可能就要离岗,不再聘用。而在国内,作为馆长,只能努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记者采访手记: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是已经建校110周年南京大学的校训,今年的5月20日,他们刚刚在欢庆这一纪念日。有人开玩笑,说南大人常常“诚朴”有余,“雄伟”不足,意思是他们埋头做了很多事,也做得很辛苦,但四处去宣讲的很少。南大人诚朴,比如这次校庆,他们在接待校友上采用了“序长不序爵”的原则,只问年龄和入校时间,学者官员一律“平起平坐”,这一去行政化的做法,这样的风骨,却让他们成为大学办校庆的异数。诚朴似乎是南大人的传统,南大图书馆人在业界以研究和实干出名,也不爱多说,这一次,我们借校庆之机,把馆长洪修平拉来,请他与诸君分享一下他们最近几年的做法。
洪修平是77级大学生,南京大学哲学系出身,研究了30年中国哲学,作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从2006年起主持馆务。在源远流长的南大图书馆历史上,馆长多为名家学者,如图书馆学家刘国钧、李小缘、施廷镛,国学大师胡小石等等。作为第十四任馆长,洪修平面对的,是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契机。
这个馆长做得很有成就感,从规划筹备新校区的新图书馆到5万多平方米新馆的奠基、开工、装修、落成,2009年开放的杜厦图书馆成为了南大仙林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新馆也成为图书馆改革创新服务的新平台。
他不介意记者说他非图书馆学出身,“我可是读者啊,我来图书馆之前是读者,来了以后也还是读者,图书馆就是为读者服务的。一方面我了解读者的需求,知道图书馆应该为读者提供什么服务,图书馆应该如何去做;另一方面,我从馆长的角度,努力提升图书馆的硬件和软件,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曾听到有些图书馆人在工作中的感慨,不是不想干好,而是体制和馆长让人头疼。洪修平不想做那个让人头疼的馆长。这个馆长想的,是让读者在图书馆中得到一站式服务,让读者满意。要做到这些,就要从图书馆资源建设、队伍管理、服务手段等方面入手。作为诚朴的南大人,他不喜欢听起来漂亮的概念,对当下流行的某些说法也表示质疑,他说他们做的,是实在地解决具体的问题。比如,向全校20余个院系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时推送电子资源,利用数据库对南京大学的学科进行国内外的对比分析,从而为学校的科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比如,选派年轻人到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图书馆访问交流以培养高素质的馆员,设立了馆级科研项目,以鼓励图书馆员结合工作业务创新,并以研究成果来推动工作,像开发了“科技查新”这一文献检索平台的,就是馆里的两位年轻人。他说,南京大学图书馆是为师生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的,这是他们创新服务工作的中心。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