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
2013-03-22

 创 新是学术的灵魂,是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时代的发展呼唤学术创新,经济力量的提升需要文化与学术的同步繁荣,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哲学社会 科学的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学术创新成为我国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学术创新又需要科学评价体系的保证和引导。《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 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明确指出,科学有效的学术研究评价必须以激发活力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导向,以推进创新为重点。“复印报刊资料” 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以创新和质量评价为导向,采取论文同行评议方法对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和教学科研机构进行评价,一直受到人文社科领域的广泛关注。

本报告即以该排名2012年度的数据作样本,重点分析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总体和部分学科论文、期刊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力,主要依据如下数据进行分析:(1)论文同行评议得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每年依据《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含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和难易程度四项基本指标),精选出约1.2-1.5万篇优质论文在“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每篇被转载论文各指标的同行评议得分和总分,均通过统计方法调整为【0,1】之间的归一值(方法详见www.zlzx.org),即标准分,以便在统一量纲下进行比较分析。(2)期刊创新指数=0.4×转载量+0.3×转载率+0.3×创新指标篇均得分归一值。(3)机构创新指数=0.6×转载量+0.4×创新指标篇均得分归一值。

总体分析

学术创新力稳中有升

    如图1所示,2010-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四项指标得分和总分,均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

图1:2010-2012年度被转载论文总体创新和质量水平

图1: 2010-2012年度被转载论文总体创新和质量水平

    学术创新程度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首要指标。我们将其分为4档,如图2所示,在“复印报刊资料”2012年度的选文中,约98.5%的论文处于前两档,即“实现了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对学术发展具有显著贡献”,或者“实现了较大的创新和贡献”,略高于2011年度的同类数据(97.6%);约1.5%的论文“具有新意和启发、参考价值”或“新意较少、略低于平均水平”,略低于2011年度的同类数据(2.3%)。这些数据体现出我国人文社科论文总体创新力稳步提升的趋势。

2

2: 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学术创新力概况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每年收集我国报刊公开发表的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近30万篇, 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精选转载的人文社科优质论文仅为1.2万余篇,尚不足所收集学术论文的5%,但其中仍有个别略低于“具有新意和启发、参考价值”的论文。由此可见,在未转载的论文中,有大量论文存在选题陈旧、新意不足等现象,如何大幅提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创新水平,仍是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

期刊和机构创新阵营优势集聚

    近年来,刊载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期刊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创新阵营,转载状况呈现出优质论文集聚在少数原发期刊的态势。这首先体现在优势集聚于三大系统主办期刊。以2010-2012年度为例,每年大约占“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期刊总数60%的高等院校、社科院(联)、党政干部院校三大系统主办期刊的被转载论文总量,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年度转载论文总量的70%。如表1所示,这三大系统主办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科期刊的创新主体,每年被转载论文的平均创新指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复印报刊资料”年度转载期刊的平均水平;其中高等院校主办期刊被转载规模最大,社科院(联)主办期刊的平均创新力最高。

1:  2010-2012年度三大系统主办期刊创新指数对比

 

类别                平均创新指数/
2010年度 2011年度 2012年度 三年平均
高等院校主办期刊(约672/年) 0.381894 0.412480 0.385329 0.393234
社科院(联)主办期刊(约181/年) 0.384389 0.454092 0.507208 0.448563
党政干部院校主办期刊(约92/年) 0.378047 0.412356 0.384217 0.391540
三大系统主办期刊总计(约945/年) 0.381430 0.425312 0.425601 0.410781
“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期刊总计(约1540/年) 0.329345 0.361689 0.333345 0.341460

其次,体现在优势显著集聚于核心期刊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度转载论文涉及的期刊中,约有60.6%是核心期刊,它们被转载论文总量约为非核心期刊的6倍,平均每篇论文创新得分比非核心期刊高2.9%;约有52.1%是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名录见www.zlzx.org),它们被转载论文总量约为非重要来源刊的5倍,平均每篇论文创新得分比非重要转载来源期刊高3.9%

第三,综合期刊和专业期刊均呈现出集聚态势。2012年度转载论文共涉及综合期刊493种,其中创新指数前30%的期刊,其转载论文数量占综合期刊转载论文总量的71.1%,创新指数比综合期刊平均水平高20.1%;共涉及专业期刊957种,其中创新指数前30%的期刊,其转载论文数量占专业期刊转载论文总量的69.6%,创新指数比专业期刊平均水平高21.8%

人文社科论文的作者机构阵营也体现出与期刊阵营类似的特征,高等院校、社科院(联)、党政干部院校三大系统的作者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稳定的创新主体。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论文中,来自三大系统作者的论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总量的80%,三大系统作者机构的平均创新指数也高于“复印报刊资料”年度转载机构的平均水平。其中高校系统竞争激烈,但仍可看出人文社科实力较强的重点院校具有较强的创新实力,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中国社科院在社科系统中独占鳌头,2012年度的创新指数约为第2名上海社科院的2倍,而上海社科院在省市级社科院中也居于领先地位;中共中央党校在党政系统中一枝独秀,2012年度创新指数约为第2名的2倍,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在党政系统中也体现出较强的创新力。

不同类型和学科的学术创新表现不一

就创新内容的类型来讲,2012年度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新问题、形成新方向、提出新观点三个方面,在发现新资料和形成新对策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创新;相比之下,各学科在运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两方面的创新则相对不足,许多论文还停留在借鉴已有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层次上。

就各学科来讲,如图3所示,2010-2012年度期间,有些学科的学术创新程度表现出较明显的提升趋势,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有些学科的提升趋势则不明显,如理论经济学和哲学;有些学科甚至出现小幅下降,如心理学和图情档。

3

32010-2012年度各学科转载论文学术创新力变化趋势

      尽管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创新力表现存在学科差异,期刊和机构的创新阵营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2012年度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均出现了值得关注的创新内容。由于报告篇幅限制,我们仅选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交叉学科中的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和文化研究五个领域(表2展示了所选领域专业期刊和综合期刊的创新力对比情况),对其期刊创新力、作者机构创新力和论文创新亮点进行分析。

2: 部分研究领域专业期刊和综合期刊的对比(总转载量不含报纸、图书论文)

 

学科领域 专业期刊 综合期刊
转载期刊数 总转载量 平均创新指数/ 转载期刊数 总转载量 平均创新指数/
经济学 288 1716 0.334400 198 544 0.284513
法学 65 577 0.412494 91 228 0.291150
教育学 135 1028 0.357437 70 123 0.268671
文学 93 528 0.400585 157 494 0.308420
文化研究 36 80 0.538972 67 111 0.543200

经济学

期刊和机构创新力概况

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共转载经济学论文2375篇(含报纸、图书刊载论文,下同),平均每篇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得分为0.850677

本年度转载的经济学论文涉及486种期刊(不含报纸、图书,下同),占“复印报刊资料”年度转载期刊总数(1450种,下同)的33.5%,平均每种期刊创新指数为0.312529。该领域期刊在“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期刊中,阵营规模最为庞大,其中经济学专业期刊(含财经类高校学报)的创新力表现不凡,虽然它们多数只关注经济学的某一分支领域,但体现出强劲的专业实力;如表2所示,综合期刊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创新力相对较弱。2012年度经济学创新指数最高的期刊是《经济研究》,为0.962892;其次是《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和《世界经济》三种期刊,其创新指数位于0.7-0.8之间;创新指数前30名中,西南财经大学学报《财经科学》、《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现代财经》等在财经院校学报中表现较好,创新指数处于0.4-0.5之间。

本年度转载的经济学论文作者来自546家机构,平均每家机构的创新指数为0.357334。其中高等院校作者共被转载1640篇,占该领域转载论文总量的69.1%;经济学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重点院校,以及财经、贸易类重点院校,是高校经济学创新的主要力量。在高等院校中,中国人民大学保持2011年度的领先优势,以创新指数0.914428位居第1名,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在专业类院校中表现较好,比去年有所提升,创新指数处于高校经济学创新前10名。非高校机构虽然总体创新力不及高等院校,但个别机构表现优异,如中国社科院的创新指数为0.936454,位列所有机构的第1名;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也呈现出一定的创新力,位列所有机构创新力排名前30强。

理论与应用研究拓展新方向

2012年度,经济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创新点。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角,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价值论;经济学交叉学科蓬勃发展,如社会经济学、宗教经济学、法经济学,给经济学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在应用经济学领域,一系列重大的财经主题引人关注,如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欧债危机演化、收入分配改革、影子银行体系和粮食安全战略等;一些全新话题首次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挑战等;研究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方法性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发展上,如博弈论、实验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

2012年度,如何改革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取得重要创新成果,这体现在对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讨论中。学者们着眼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方式,以及以此为核心 的政治经济学范式框架,梳理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畴,深刻检视了学界的研究状况。“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相关论文中,有5篇显示出了较高的创新力度,学术创新程度的平均分达到0.923810,比理论经济学转载论文的平均水平高13.2%

这些论文的作者提出,经济学家为了给改革寻找理论依据而任意曲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并没有对中国变化了的经济关系做出科学的理论概括;提出从研究生产方式入 手,深刻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提出用资本主义劳动方式来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此外,在构建有中国特 色的经济学语境中,学者们讨论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多元化经济理论中的一元,自身仍应多元化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2年度“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学界探讨的新话题、新方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2012年初首次由美国著名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英国知名媒体《经济学人》随后制作专题“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制造业岗位从新兴市场国家大量回流,撼动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从而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复印报刊资料”在2012年度共转载了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文5篇,这些论文学术创新程度平均分为0.933333,比同年转载的应用经济学论文的平均水平高8.2%;社会价值指标的平均分为0.952381,比应用经济学论文的平均社会价值高8.3%

针对这一全新的命题,学者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实质、特征、技术准备、趋势、影响与应对等展开全方位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广受关注的新观点。专家分析认 为,当前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以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使工业乃至整 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意味着依托大量廉价劳动力通过发展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时代的结束,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发展并替 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法学

期刊和机构创新力概况

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共转载法学论文827篇,平均每篇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得分为0.872623

本年度转载的法学论文涉及156种期刊,占“复印报刊资料”年度转载期刊总数的10.8%,平均每种期刊创新指数为0.336220。法学专业期刊(含政法院校学报)是该领域主要的创新力量,虽然刊载法学论文的综合期刊较多,但如表2所示,综合期刊的创新力显著弱于专业期刊。2012年度创新最突出的期刊是《法商研究》和《法学》,创新指数均超过0.9,其次是《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和《政治与法律》等,创新指数处于0.8-0.9之间。

本年度转载的法学论文作者来自200家机构,平均每家机构的创新指数为0.387560。其中高等院校被转载696篇,涉及132家机构,占该领域转载论文总量的84.2%,是法学研究的创新主体,社科院(联)及党政干部院校的转载量均较少,共仅占该领域转载论文总量的4.9%。在高等院校中,法学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重点院校及政法类重点院校的创新力最突出。2012年度创新指数最高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为0.949581;其次是中国政法大学,创新指数为0.777850;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创新力也名列前茅。非高等院校机构中,中国社科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表现较好,进入所有机构创新力排名前30强。

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呈现质的提升

2012年法学研究的深度和创新力比往年有明显增强。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相关学术研究向着纵深发展,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和新结论。少数学者在学术领域的广度或研 究方向上进行开拓,对一些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探索。其中,本年度法学创新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是研究方法的学术创新,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 和跨学科研究的运用,呈现出质的提升。

本年度,实证研究方法应用广泛,案例研究全面展开。实证研究作为一种法学研究方法,兴起于几年前,但仅局限于诉讼法学、刑事法学等少数二级学科。2012年, 随着“两高”发布指导性案例,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受到普遍关注,并被法学各二级学科采用,民商法学、刑事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都有相关文章被转 载。这一研究方法的扩大应用,让法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互动上更为前进了一步。以“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专题刊为例,2012年度该专题共转载法学论文98篇,其中有17篇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这些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平均分为0.879552,比该专题论文平均水平高4.0%,在研究方法创新方面体现了较强力度。

跨学科研究,尤其是法学内部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在本年度也有更多体现。法学各学科研究队伍界限较为分明,跨学科研究历年也偶有出现,但有深度文章较为少见。2012年 度,几大二级学科之间跨学科研究都在明显增加。本年度转载的文章中,多篇论文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有学者从法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婚姻法司法解释对社会的影响, 有学者以私法规范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为视角,对论违约行使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后果进行研究,有学者从证据学角度研究主观故意的认定,等等;不一而足。再以 “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专题刊为例,2012年度转载的98篇论文中有22篇涉及跨学科研究,这些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平均分为0.861472,比该专题论文平均水平高2.2%

本年度转载的采用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文章,虽然与往年相比数量相差不大、运用的方式也较为类似,但运用的深度与契合度明显有了突破:论证、论述不再 简单套用某种研究方法、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之间也不再呈现“两张皮”。这一质的提升不仅展现了学者对研究方法本身的深刻理解与娴熟把握,也开辟了法学研 究更为广阔的空间。

教育学

期刊和机构创新力概况

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共转载教育学论文1162篇,平均每篇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得分为0.831177

本年度转载的教育学论文涉及205种期刊,占转载期刊总数的14.1%,平均每种期刊创新指数为0.328750。该领域期刊阵营较大,且梯队层次明显、竞争激烈。如表2所示,教育学专业期刊(含师范和教育院校学报)的创新力显示出绝对优势,综合性期刊在教育学论文的创新数量和质量上均难以与专业期刊匹敌。根据创新指数,2012年度总体创新力最突出的期刊是《教育研究》和《教育发展研究》,创新指数依次为0.8481110.799455;此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学术月刊》、《高等教育研究》等教育学专业期刊也表现不俗,位列创新前10名;在高校学报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表现较好,进入创新力前30名。

本年度转载的教育学论文作者来自412家机构,平均每家机构的创新指数为0.346394。其中高等院校作者共被转载892篇,占该领域转载论文总量的76.8%,是教育学研究的创新主体,转载的社科院(联)和党政干部院校作者论文所占比重很小。高校中师范类和教育类院校在教育学论文创新中占绝对优势,一些综合性院校也表现出较强的创新力。本年度创新力表现最突出的机构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创新指数均超过0.9,位列所有机构的第1名和第2名;其他机构的创新指数均低于0.7;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创新力表现不俗,均位列前10名。在非高校机构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的创新力也表现较好,位列前30名。

民生情怀彰显教育研究新亮点

总体来看,2012年教育学的创新更加关注实践,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到义务教育新课标的修订,从学业质量监测到异地中高考,从学校布局调整到校车安全管理等,都有很多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其中,关注“民生”、立足“民生”主题来思考、定位、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2012年教育研究的主旋律,更有学者提出“民生教育学”的概念。从学术创新指标来看,本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有关“民生教育学”的文章得分均很高,平均创新得分为0.968254,比教育学被转载论文的平均水平高16.5%,创新力表现突出。

“民生教育学”彰显培养人的教育本体功能,重视教育改善民生的价值。为此,要重新甄定教育的使命,教育以自我认识的完善为根本指向,从破碎的片段之中眺望自身 的理想之光。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试教育之所以愈演愈烈,其根源就在于教育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错位。更为严重的是,在素质教育变成基本国策后,应试教育 也从“第一代”转变成“第二代”,应试教育呈现出新特点,由竞争“升学率”转变为竞争“名牌大学升学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与做法变成升学竞争的工 具。有学者指出,应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基础教育主要应该是育人,而不是选拔,其价值不应该依附于更高一级的教育。

凸显教育的本体功能,需要从评价体系的改革入手。目前,上海已率先构建绿色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把学生学习动力指数、身心健康指数、学业负担指数等纳 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于扭转应试教育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考而言,则需要脱去“社会性”的外衣,恢复教育性的本来面目,使其回归为单纯的学生升学考试,而不 是承担“为国家选拔人才”、保障社会公平的公共性活动。

“民生教育学”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强调让学生接受平等而有差异的教育,使不同潜质的个体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需要教育的特色化、多样化发 展。当前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十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但忽视了面向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均衡。要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两方面都要重视。另 外,从层类教育公平来看,要实现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必须首先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的平等,形成不同层次和类别教育公平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学

期刊和机构创新力概况

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共转载文学研究论文1059篇,平均每篇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得分为0.872780

本年度转载的文学论文涉及250种期刊,占年度转载期刊总数的17.2%,平均每种期刊创新指数为0.340007。该领域期刊阵营梯次明显,如表2所示,在拥有一批成熟的、创新力较强的文学研究专业期刊的同时,许多社科院(联)和高等院校主办的综合性期刊也是支撑该领域论文创新的重要力量。2012年度创新力最突出的期刊是《文艺研究》和《文学评论》,创新指数依次为0.8521740.832308;此外,《文学遗产》、《中国语文》、《外国文学评论》、《现代中文学刊》等期刊也表现不俗,创新指数位于0.6-0.7之间。在综合期刊中,《东吴学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月刊》、《文史哲》等期刊也表现出较强的创新力,进入创新力前30名。

本年度转载的文学研究论文作者来自233家机构,平均每家机构的创新指数为0.384732。其中高等院校共被转载论文873篇,占该领域转载论文总量的82.4%在高等院校中,文学研究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院校和师范、语言类院校表现优异,其中北京大学创新指数最高,为0.919583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综合性院校,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也表现不俗,创新指数处于0.5-0.8之间,位列高等院校前10名。非高校单位虽然总体创新力不及高等院校,但个别单位表现优异,如中国社科院创新指数为0.960369,位列所有单位的第1名。

文坛新现象与文学新材料拓宽创新领域

2012年度文学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新见迭出,文学研究之“新”,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文坛热点和新的文学现象受到关注,如针对手机文学的兴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开展理论探讨;其次是发现新材料给文学史研究带来突破,如2012年新发现96通欧阳修书简、新发现越南汉文小说《太平广记》等等。

“手机文学”

近年来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已完全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手机的普及也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场空间和言说方式,并形成了新的文学类型——手机文学。

“复印报刊资料”在2011年底全文转载了与“手机文学”相关的论文2篇,其学术创新程度平均分为0.880953,比该年度被转载的文学研究论文平均水平高1.1%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又转载相关论文1篇,且学术创新程度指标获得了该领域的最高分,比该领域平均水平高15.8%,创新力进一步提升。

针对手机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类型,相关论文从手机文学的概念、手机文学的文体特征、手机文学的修辞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手机文学具有后现代的“文学零 食”性,采用戏谑方式解构宏大叙事,呈现一种碎片化的创作风格。手机文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手机文学的发展,可以预见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

96通欧阳修书简”

日本学者东英寿教授在天理大学图书馆藏的南宋本《欧阳文忠公集》内,发现96篇欧阳修散佚书简全文,此96通书简未被编入明代定本全集,也未见于其他文集,因此从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批书简的重要价值在于提供了不少欧阳修与朋友交往的宝贵资料,改写了欧阳修交游史,对欧阳修研究意义重大。

《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一辑全文刊载了东英寿教授整理的此96通书简。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了关于此次新发现的欧阳修书简的研究论文3篇。这些论文学术创新程度得分均获得了该领域的最高分,比年度转载的文学研究论文平均水平高15.8%,显示出该类研究的创新引领作用。学者对此次发现的欧阳修书简从写作背景、重要内容、受简人生平及与欧公关系等方面作初步的解读,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文化研究

期刊和机构创新力概况

201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共转载文化研究论文191篇,平均每篇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得分为0.873161

本年度转载的文化研究论文涉及103种期刊,占年度转载期刊总量的7.1%,平均每种期刊创新指数为0.542766。该领域期刊规模较小,尚未形成明显的梯队层次和成熟的期刊阵营,90%以上的期刊转载量均不超过3篇。如表2所 示,与其他研究领域期刊阵营截然不同,文化研究领域综合期刊的创新力略优于专业期刊。此外,由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性,该领域的期刊阵营也呈现出跨学科的 特点,文化研究专业期刊,文学、艺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专业期刊,以及多种综合期刊均支撑了文化研究的学术创新。2012年度文化研究创新力最突出的是《探索与争鸣》和《艺术百家》,创新指数均超过0.8;《学术研究》、《学术月刊》、《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也表现不俗,创新指数处于0.6-0.8之间。

本年度转载的文化研究论文作者来自105家机构,平均每家作者机构的创新指数为0.469815。其中高等院校作者共被转载论文132篇,占该领域转载论文总量的69.1%,社科院(联)和党政干部院校作者被转载量共占11.5%。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文化研究的作者机构创新力分布较为分散,集聚度不高,创新力较强的作者主要来自高校的文学院系和部分文化研究专门机构。2012年度创新最突出的是北京大学,创新指数为0.948304;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也较为领先,创新指数处于0.8-0.9之间;除高校外,上海社科院和中国社科院也表现不凡,位列创新排名前10名。

“本土意识觉醒”引领文化理论研究新趋势

2012年度,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均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对社会文化热点和学术研究热点的研究深度均有所推进,一些学者也在试图开拓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介绍国外文化研究理论新成果,把中国的文化研究推向国际化。同时,中国文化研究学者也在试图形成自己的理论研究特色。

本年度我国学者更加关注“文化研究的本土意识觉醒”问题。文化研究曾经一度以西方的理论尤其是英国的文化研究理论为中心,热衷于对西方理论的阐释和解读,或 者以西方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近来,文化研究学者研究趋向有所转变,转向注重和强调文化研究应立足于本土,关注本土问题,形成本土的经验和方法,即 “本土意识觉醒”:一是文化研究者应有自我意识,以东方视角来进行文化研究;二是关注本土文化特质和形象;三是形成本土的经验和方法。

有学者提出,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应保持东方式的、现代的独立形象,中国文化学者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身份,成为具有中国品格的独立知识分子。同时还强调,文化研究应该关注本土的文化特质和他国的“中国形象”,解决中国文化自己的问题,形成文化上的自觉。

“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文化研究论文中有8篇涉及这一论题。这8篇论文学术创新程度平均分达到0.9,比该领域被转载论文的平均水平高3.1%,创新力处于领先;同时这些论文的社会价值指标平均分为0.937500,也比该领域被转载论文平均社会价值高8.1%

“文化研究本土意识觉醒”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不仅可以使文化研究走出“困境”,使文化研究更为有的放矢地解决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和建设领域中的现实问题,还可以丰富世界文化研究理论。

结语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范畴复杂、研究范式多样,因而不同研究领域的创新力表现也呈现出复杂的差异性,从本报告上述五个研究领域的创新力分析可见一斑。尽管本报告未能涉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所有的研究领域,但对上述几个主要领域的分析也能大体呈现出2012年度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者机构和论文内容创新力的基本态势。希望本报告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的提升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报告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报告执笔人:杨红艳、钱蓉、刘然、于明娥、王春磊、林清华、曹世瑞、王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