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风生水起”
——宁夏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纪实
2012-05-25

     这也许在全国新闻出版界都是鲜有的事情:新社长上任第一年迎接他的“见面礼”,竟然是法院发来的9张讨债传票以及多次到出版社门口堵车的印刷厂工人……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的前身——宁夏人民出版社,由于长久的历史原因和种种客观现实,当时的出版社犹如一只即将搁浅的大船,陷入资金短缺、体制不活、人才匮乏,甚至要靠借钱发工资的尴尬境地。可是从2009年起,仅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转制后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便脱胎换骨,实现了从“保吃饭”到“谋发展”的战略转型。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破茧成蝶的经历,只不过是宁夏新闻出版业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尽管地处西北内陆,缺乏地缘、资金、人才优势,宁夏新闻出版业迎难而上,大胆改革创新,不仅开启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新景象,更是将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

    转企改制:变“输血”为“造血”

    “众所周知,宁夏新闻出版业体制落后、规模较小、影响力弱、集中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宁夏新闻出版局局长朱昌平说,要后来居上,就必须打破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传统运作模式。

     从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入手,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真转、真改”,以改革倒逼各项体制的完善。2009年8月,一次性组建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宁夏报业传媒有限公司等5家文化企业,全区新闻出版转制单位全部注销事业编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深化改革,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必须置之死地而后生。”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宁夏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占军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为了顺利实现人员分流,自治区编办正式下发文件,为划转到公司的180名在编人员核销了事业编制,集团45%的职工经历身份转换,具备条件的员工全部签订了企业劳动用工合同,并按照企业管理办法缴纳了相关的社会保险。同时,集团将经营性资产评估剥离,全部转入报业传媒有限公司经营,实现了编采和经营的分线运营;将集团所属的各经营单位整体划转,整合纳入报业传媒公司相应的子公司,并全部办理了工商和税务登记手续。

      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发展的活力,新闻出版单位纷纷实现了从依靠“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2011年,宁夏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77亿元、利润329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34%。在增强广告、印务和发行等传统经营业务的同时,公司向会展、房产、物业、信息服务领域进军,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子。去年,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共出版图书1975种,比上年增长21%;总码洋3.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现营业收入2.69亿元、利润308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75%和13.11%。

    借船出海:加快跨地区联合重组

    在加快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宁夏新闻出版业积极实施“借船出海”战略,加快跨地区联合重组。

     2009年12月31日,宁夏自治区政府与中国出版集团签订联合重组协议,重组主要按照黄河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的资产净值,以现金、资源或股权置换的方式参股,双方分别持有黄河出版传媒集团49%和51%的股份。

     根据协议,重组后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作为中国出版集团的成员公司,保持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同时中国出版集团在数字出版传媒、图书开发出版、教材出版与市场推广、发行业务整合、版权贸易与走出去战略、投融资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其给予支持和帮助。

   重组两年多来,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如虎添翼,迅速提升了选题、策划、组稿的能力和影响力。《回族民俗学》、《百年中国穆斯林》等一大批特色图书迅速覆盖市场,集团还与伊朗、埃及等多国出版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郭光华告诉记者,2011年,集团借助中阿经贸论坛这个平台成功举办了“穆斯林出版机构版权贸易洽谈会”,并与来访伊斯兰国家的37家出版机构代表签订图书出版协议217种,与阿拉伯出版商协会签订图书翻译出版和文化交流的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版权输出等方式把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的历史文化成功地传播到海外。

  如今,宁夏全面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路线图”还在延伸:围绕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新闻出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破除制约障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继续抓好重点改革,加快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和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继续深化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

  文化惠民:塞外农家书香溢

  近年来,伴随着经营性新闻出版企业改革的深入,宁夏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

  2011年,农家书屋工程正式被宁夏自治区政府列入全区10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的“一号工程”,各级财政共投资5500多万元,配送财经、科技、生活、文化及少儿类图书415万册、各类报刊8万多份、电子音像制品24万多张,建成2786个农家书屋并全部投入使用,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了村村有书屋的目标。

  为了使这项惠民工程真正发挥实效,宁夏在大力建设书屋的同时,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及使用也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在宁夏贺兰县经济桥村,记者看到农家书屋就建在村委会的办公大厅里,村支书告诉记者,这种一室多用的模式是宁夏农家书屋建设中的独特做法,农民在办事之余可以就近翻阅书屋里图书杂志,既节约场地,整合资源,又带动了农家书屋的人气,方便了群众,可谓一举多得。

  在洪广镇金沙村,当记者走进农家书屋时,村支书桂树宝正忙着给读书的群众发放奖品。为引导更多的群众走进书屋,金沙村每年都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奖读书活动,比如每半年评选一次“读书之星”,对借阅10次以上的群众,给予10元标准的实物奖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办法,但却搞活了农家书屋,大大地调动了农民读书的积极性。”桂树宝说。

  记者了解到,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覆盖后,宁夏又创新建设模式,将农家书屋延伸至林场、农场、监狱等系统。农家书屋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农民的文化面貌,成为塞外一道亮丽的风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